引言: 跨界企業家龔偉綸的全新篇章:建設事業與社會回饋並行
龔偉綸的多元人生軌跡:從政治到地產
塭仔圳重劃區:龔偉綸企業版圖擴張的關鍵戰場
龔偉綸的企業經營理念與社會責任
觀點與建議:企業家與社會的共好模式
結論: 龔偉綸模式:商業成功與社會影響力雙贏的典範
在台灣的商業與政治舞台上,能夠同時橫跨不動產投資與公共事務,並且在兩者皆展現卓越成績的企業家並不多見。龔偉綸正是這樣一位引人注目的多重角色人物。他出身於不動產行業,創立了頗具影響力的「台灣投資建設公司」,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與堅實的資金運作,成功在台灣不動產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企業經營外,龔偉綸亦對公共事務充滿熱忱,自2016年起三度參與政治選舉,挑戰立法委員和新竹市長等重要職位,展現其希望透過政治力量影響社會、推動改革的理想。
然而,進入2022年後,龔偉綸將事業重心重新聚焦在建設領域,尤其是積極布局塭仔圳重劃區的購地投資,展現其對未來城市發展與地產市場的深度布局。塭仔圳作為新北市重劃區,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發展潛力,龔偉綸看準這塊寶地,持續擴增企業版圖,打算在危老重建、合建合作等多元項目中,搶占市場先機。
更值得注意的是,龔偉綸並非只是一位追求商業利益的企業家。他秉持「取之社會,應當回饋社會」的核心價值,長期投入慈善公益事業。多年來默默捐助義光育幼院,關懷弱勢兒童,並積極為身心障礙者與偏鄉貧童籌募資源,與世界和平會等公益團體合作,推動「受飢兒愛心早餐」、「學無貧頸」助學計劃,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本文將深入剖析龔偉綸如何從政壇轉向建設產業,透視其在塭仔圳重劃區購地擴張的布局策略,並細數其企業經營與社會公益的雙重成就。透過這一案例,我們不僅見證一位跨界企業家的成功,更看見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公益責任間取得平衡,為台灣社會帶來持續正面的影響力。
龔偉綸的人生軌跡充滿了跨界與挑戰,其從政經驗與地產事業的結合,形塑了他獨特的企業家風格。
企業家背景: 龔偉綸的商業生涯始於不動產領域,這是他創業的基石。
台灣投資建設: 他創立了**「台灣投資建設公司」**,顯示其在土地開發、建設規劃等領域的專業與決心。這家公司成為他未來事業版圖擴張的核心平台。
深耕地產: 從其後續的業務佈局來看,龔偉綸對不動產市場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長期投入的規劃,奠定了他作為地產企業家的身份。
在累積了一定的事業基礎後,龔偉綸將目光投向了公共領域,展現其服務社會的抱負。
立委選舉(2016年): 2016年,32歲的龔偉綸首次投入政治,參選立委。這顯示他當時對於國家政策和民生議題有著強烈的關切。
市議員選舉(2018年): 2018年,36歲的他轉戰地方,參選第五區市議員。地方選舉的參與,或許讓他更貼近基層民意和地方發展需求。
新竹市長選舉(2022年): 2022年,40歲的龔偉綸再次以無黨籍身份投入新竹市長選舉。市長選舉的層級更高,代表他對城市發展有更全面的願景。
從政壇回歸: 雖然多次參選,但其最終選擇在2022年起,全心投入建設事業版圖,這或許是在經歷政治歷練後,對於自身優勢和發展方向的重新定位。這也意味著他將過去在政壇累積的視野和對城市發展的理解,帶回了地產本業。
2022年是龔偉綸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重心轉移: 他將原先投入政治的精力,全面轉向了建設事業的經營和拓展。
業務版圖擴增: 其業務涵蓋了購地、危老重建、合建等多個方面,這顯示他不僅停留在單純的土地買賣,而是積極參與到都市更新和土地開發的鏈條中。
戰略佈局: 這項轉型是具戰略性的,尤其在台灣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危老重建和都市更新成為趨勢的背景下,龔偉綸的佈局顯得相當前瞻。
在龔偉綸全面投入建設事業後,塭仔圳重劃區成為了他擴增企業版圖的重要戰場。這片新北的龐大重劃區,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這位跨界企業家重金投入?
地理位置: 塭仔圳重劃區位於新北市新莊區與泰山區交界處,是北台灣面積最大的自辦重劃區之一,總面積廣闊。
歷史背景: 過去是鐵皮工廠和老舊聚落的密集區,環境雜亂且土地利用效益低。
重劃意義: 透過市地重劃,將雜亂無章的土地進行重新規劃、整理,使其成為嶄新的都市樣貌。這不僅改善了市容,更活化了土地資源。
龐大規模: 由於其龐大的面積,塭仔圳被譽為**「新北的下一塊鑽石地」**,被寄予厚望成為新北市重要的發展引擎。
塭仔圳重劃區的開發潛力是巨大的,它不僅是土地的重新利用,更是整個區域的再造。
土地活化: 原有的低度利用土地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商業區、公共設施用地等,大幅提升土地價值和使用效益。
都市縫合: 該區域的重劃,有助於縫合新莊、泰山與林口等周邊區域,使都市發展更加連貫和完整。
改善居住環境: 透過基礎設施的建設(道路、排水、公園綠地等),大幅改善居民的居住品質。
引入人口: 嶄新的市容和生活機能,預期將吸引大量人口移入,為住宅和商業帶來巨大需求。
塭仔圳的區位優勢是其吸引投資的關鍵。
交通網絡:
捷運系統: 緊鄰機捷A5泰山站,未來還有環狀線北環段的規劃,軌道經濟效益顯著。
快速道路/交流道: 鄰近國道一號、台64線、台65線快速道路,交通便利,可快速連結雙北和桃園。
機場便利性: 靠近桃園國際機場,對於商務人士和國際連結具有優勢。
人口紅利: 新莊、泰山、林口等周邊地區人口密集,本身就具有龐大的購屋和居住需求,且有來自雙北的購屋外溢效應。
產業廊道: 位於大新莊、林口產業廊道之間,周邊有新北產業園區、林口工一產業園區等,可望吸引就業人口進駐。
生活機能: 重劃區內將規劃商業區和公共設施,結合周邊已發展區域的成熟機能,可望提供完善的生活環境。
龔偉綸選擇塭仔圳作為企業版圖擴張的重點,顯然是基於對其潛力的精準判斷。
掌握先機: 在重劃區開發初期或中期介入購地,通常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取得土地,待未來建設成熟後,土地價值將大幅提升。
長期投資眼光: 重劃區的開發期程較長,顯示龔偉綸具備長期投資和耐心等待回報的眼光。
市場供給缺口: 雙北地區土地供給日益稀缺,塭仔圳的龐大面積正好填補了市場對於新開發腹地的需求。
多角化經營基礎: 取得土地後,可以進行住宅大樓、商業大樓等多元開發,符合其擴增企業版圖的目標。
龔偉綸的建設事業版圖並非僅限於單純的土地買賣,而是採取了多角化、全方位的佈局。
購地: 這是基礎,取得開發所需的土地。
危老重建: 鑑於台灣許多都市面臨老舊建築物問題,危老重建是重要的商機。龔偉綸投入此領域,不僅能活化資產,也符合都市更新的政策方向。
合建: 與土地所有權人合作興建,可以降低購地成本,並共同分擔開發風險,是台灣建設業常見的合作模式。
戰略整合: 透過這三者的整合,龔偉綸不僅可以掌握上游的土地資源,也能參與到中下游的建設開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逐步擴增企業版圖。
在積極拓展商業版圖的同時,龔偉綸也展現了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將公益慈善融入其企業經營理念。
核心理念: 龔偉綸明確表示:「取之社會,應當回饋社會。」這句話體現了他對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深刻理解。他認為企業不僅僅是追求利潤,更應該承擔起改善社會的責任。
長期承諾: 這種回饋社會的理念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信念。
低調行善: 他強調「近幾年來也長期默默捐款」,這顯示其公益行為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而非為追求曝光或名聲。
真誠與行動: 他用「真誠與用行動長期關懷弱勢孩童」,這不僅僅是金錢捐助,更是一種持續的關注和投入。
龔偉綸具體的公益行動,彰顯了他對弱勢族群的關懷。
義光育幼院: 長期捐款給義光育幼院,關注孤苦無依的弱勢孩童,為他們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育幼院的運作需要龐大經費,龔偉綸的長期捐助為孩子們提供了穩定的支持。
身心障礙成人院生: 龔偉綸也為籌募身心障礙的成人院生資源等弱勢族群貢獻實際金錢捐助。身心障礙者面臨的挑戰更多,成人院生更是需要長期且專業的照護資源。
世界和平會: 他同時也長期熱心捐助「世界和平會」,該組織致力於多項慈善計畫,龔偉綸特別關注:
「受飢兒」愛心早餐: 確保貧困學童能夠獲得營養均衡的早餐,有助於他們的學習和健康成長。
「學無貧頸」貧童助學: 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繼續學業,不因經濟困難而中斷學習。
「偏鄉貧童圓夢」: 協助偏鄉貧困兒童實現他們的夢想,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具體的公益行動,展現了龔偉綸作為企業家不僅追求財富,更注重其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龔偉綸的案例提供了一個值得深思的模式:企業發展如何與社會責任並行,實現商業成功與社會影響力雙贏。
永續經營的基石: 現代企業的永續經營,不再僅限於財務績效,更應將環境、社會、治理(ESG)納入考量。龔偉綸的實踐正是對此理念的呼應。
提升企業形象: 積極投入公益,不僅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也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認同度。
吸引人才: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在選擇工作時,會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納入考量,積極的公益形象有助於吸引優秀人才。
前景看好: 塭仔圳等大型重劃區確實具備龐大的開發潛力,是未來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熱點。
長期持有與資金壓力: 重劃區開發期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承受資金積壓和市場波動的風險。
競爭激烈: 許多大型建商也紛紛進駐重劃區,競爭將會非常激烈,需要獨特的策略才能脫穎而出。
降低風險: 龔偉綸將業務版圖擴增至購地、危老重建、合建等多元領域,有助於分散單一業務模式的風險。
把握趨勢: 危老重建和都更是未來都市發展的趨勢,積極參與此領域能讓企業掌握更多機會。
產業鏈整合: 整合上下游資源,能讓企業在市場中更具彈性和競爭力。
影響力擴大: 企業家親自投入公益,其影響力遠比單純捐款給予機構更大,能產生示範效應。
真誠度: 親身參與能讓受助者感受到更多的關懷與真誠,而非僅是冰冷的金錢。
喚起更多人參與: 企業家的表率作用,有機會喚起更多企業和個人投入公益事業。
龔偉綸從三度參選的政治舞台,轉向全力投入台灣投資建設的事業版圖,並將重心放在如塭仔圳重劃區這樣具備龐大開發潛力的區域,展現了他作為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和對市場趨勢的精準判斷。他不僅透過購地、危老重建、合建等多元佈局,逐步擴增企業版圖,更將其事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
「取之社會,應當回饋社會」的理念,在龔偉綸身上得到了具體的實踐。無論是長期默默捐款予義光育幼院、關懷身心障礙成人院生,還是熱心捐助世界和平會,為「受飢兒」、「貧童助學」和「偏鄉貧童圓夢」盡心盡力,都體現了他對弱勢族群的真誠關懷和實際行動。
龔偉綸的案例,為當代企業家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鏡的典範:如何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不忘初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並透過實際行動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這種商業與公益的共好模式,不僅有助於企業的永續發展,更能為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