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新板特區外溢效應與中原站的機會
🏙️ 區域發展背景與產業動能
💰 房地產行情分析
🏭 產業聚落與企業需求
🏘️ 建設與都市計畫助力
🌐 遠雄布局與「遠雄擎光」案例分析
📊 表格分析:行情與發展逐列比對
💡 專家觀點與策略建議
📌 結論:新北廠辦新星—中原站的爆發潛力
隨著新北市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加上台商回流、企業總部化需求高漲,房地產市場中的廠辦產品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新板特區自啟動以來,已成為雙北的重要商業核心,集結金融、科技、電商與企業總部,逐步與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形成南北雙引擎。近年來,隨著捷運環狀線通車,商業能量快速外溢,中和中正路西側、靠近中原站的區塊,逐漸被視為「下一個產業熱區」。
遠雄建設旗下科技廠辦案 「遠雄擎光」 正是看準這股區域與產業轉型力量,打造結合 產線+辦公+研發 的一站式空間,為企業提供總部級解決方案。這不僅代表中原站的崛起,更反映出新北廠辦市場正迎來新一輪的價值重估。
🚇 捷運環狀線通車效應
捷運環狀線的開通,對中和、板橋、新莊三大區域而言是重大交通利多:
通勤效率提升:中原站與板橋、新莊之間通行時間大幅縮短,縮小產業聚落距離。
跨區域產業鏈串聯:板橋金融與商務資源、中和製造與研發能量、新莊的物流與產業園區,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循環。
房地產行情推升:交通改善一向是價格加速器,中原站周邊的土地與廠辦價值已開始出現重估跡象。
👉 專家觀點:交通建設不僅僅解決通勤問題,更是企業選址的重要考量。環狀線縮短了產業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企業更傾向選擇中原站一帶作為總部或研發基地。
新板特區近十年成長飛快,已經成為新北的 CBD 核心:
產業聚合效應:吸引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大型商辦進駐。
生活機能完整:百貨、購物中心、餐飲、住宅齊備,形成「產城融合」典範。
價格與供給壓力:隨著土地稀缺與價格高漲,企業承租或購置成本節節上升。
因此,企業自然會尋找具備 低成本+大腹地+交通便利 條件的替代方案,而中和西側正好具備這些優勢,成為新板能量外溢的首要承接區域。
📊 比較表:新板特區 vs. 中和中原站周邊
指標 | 新板特區 | 中和中原站周邊 |
---|---|---|
土地供給 | 已趨飽和 | 仍有開發潛力 |
價格水準 | 高 | 相對合理 |
交通條件 | 捷運板南線、環狀線 | 環狀線、中山高、台64 |
產業定位 | 金融、科技總部 | 科技研發+廠辦整合 |
投資吸引力 | 穩定但進場成本高 | 成長空間大、潛力區 |
👉 結論:
新板特區已進入「成熟期」,而中原站周邊正處於「成長期」,適合企業與投資人提前布局。
📈 中和西側產業腹地的潛力
相較於舊中和工業區,中和西軸線的產業腹地更具規模與發展彈性:
土地利用升級:透過工業區更新、工轉商政策,逐步釋放更高價值的商辦與廠辦產品。
大新板都更效應:隨著板橋與新莊都更計畫推進,產業與人口向西外溢,中和成為天然的接力區。
企業總部化需求:台灣企業在全球化與數位化浪潮下,對總部與研發中心的需求愈來愈高,中和西側正好能承接這股需求。
🌐 前景展望:中和西側的發展潛力,不僅在於區位優勢,更在於能形成「新板特區+中原站+遠東園區」的產業黃金三角,帶動整體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一波成長週期。
根據實價登錄,中和工業區土地價格近十年漲幅驚人:
年份 | 每坪成交價 | 備註 |
---|---|---|
2013/11 | 33 萬元 | 中和工業區土地行情基期 |
2014/03 | 55.5 萬元 | 一年內大幅跳漲 |
2015 | 60 萬元以上 | 穩定站上 6 字頭 |
2020/04 | 78.9 萬元 | 遠雄購入新民街工業用地 |
2022/04 | 86 萬元 | 379.38 坪透天廠辦成交,總價 3.26 億 |
短短十年間,土地價格漲幅達 1.6 倍,顯示市場對中和工業用地的高度認同。
遠東世紀廣場(屋齡 20 年以上):目前每坪 43 萬元
中和新民街廠辦:每坪單價約 86 萬元,刷新紀錄
遠雄擎光新案:鎖定高階企業,市場推估很快站上 5 字頭
新板特區核心商辦行情早已突破每坪 70~90 萬元,相較之下,中和西側仍具價差補漲空間,這也是吸引企業轉進的重要驅動力。
🖥️ 科技、網路與航運產業總部化趨勢
近年來,全球科技與數位轉型的浪潮推動了企業對總部與廠辦的升級需求。國內外科技大廠、電商平台與跨境物流企業,紛紛選擇在雙北區域設立自有總部大樓,以展現企業形象、整合內部資源並提升營運效率。這樣的趨勢不僅帶動廠辦產品的市場需求,也讓「總部化」成為企業選址的重要考量。
中和因地理位置鄰近新板特區與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具備承接企業進駐的天然優勢,逐漸發展為科技、網路與航運企業的新聚落。
🔄 中和產業聚落的西移模式
遠雄行銷團隊觀察指出,中和產業聚落正朝「西移」方向演進,發展模式極為類似內湖科學園區的成長軌跡。當年內科由西湖段逐步擴展至文德、舊宗路,如今已形成北台灣科技核心。中和的產業園區也正朝同樣方向發展,逐步形成集研發、總部與生產於一體的新世代「科技+總部聚落」,對未來區域價值有長期支撐。
📍 新北產業黃金三角成型
新北市產業佈局逐漸形成三大核心:
新板特區 👉 新北市的 CBD 核心,金融、商辦與政經機能集中。
中和產業園區 👉 傳產與科技產業並進,兼具轉型與升級的能量。
遠東通訊園區 👉 匯聚電信與高科技企業,成為資訊與通訊的重鎮。
這三大產業聚落構成「黃金三角」,而中原站恰好位於核心交會點,兼具交通、產業與都市發展優勢,使中和的發展潛力更具想像空間。
🏗️ 工轉商、工轉住政策背景
新北市政府持續推動工業區更新計畫,針對部分產業逐漸式微的工業地,允許轉為商辦或住宅使用。這不僅增加土地利用的彈性,也讓中和區的廠辦開發具備更多元的可能性,吸引企業與投資人目光。
🛣️ 重大建設與交通網絡
捷運環狀線:縮短雙北主要產業聚落的距離,讓員工通勤與企業交流更加便利。
中山高速公路、台64快速道路:打造高效率物流通道,提升產業鏈運作效能。
雙北生活圈建設:提供員工完整的居住、休閒、消費機能,助於人才留任。
🏙️ 大新板都更計畫推進
隨著新板特區的都市更新計畫持續推進,產業與人口外溢效應明顯。中和作為直接受惠區域,不僅承接新板的經濟動能,也同步享有建設紅利,形成「一核帶動多點」的成長模式。
🌐 遠雄布局與「遠雄擎光」案例分析
📌 案場地理位置優勢
距離 中原站 步行 8 分鐘
鄰近 新板特區、環球購物中心、中和 Costco
員山商圈 提供完整生活機能
這樣的地理條件,兼顧產業聚落的便利性與員工生活需求,對企業選址極具吸引力。
🏢 規劃特色:「產線+辦公+研發」一次到位
傳統廠辦產品多半只聚焦於生產功能,難以滿足現今企業複合化的需求。遠雄擎光導入「總部級」思維,結合研發中心、辦公空間與產線規劃,讓企業能在同一基地同時運作,降低分散成本,並符合數位化與智慧化的轉型趨勢。
💼 鎖定企業總部與整層買家
自 7 月公開以來,該案已成功吸引多組企業主進場,尤其是對整層規劃有需求的科技公司與電商平台,顯示市場對產品定位與區域價值的高度認同。這也反映出台灣產業升級下,企業對「總部型廠辦」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項目 | 新板特區 | 中和西側(中原站周邊) | 差異與機會 |
平均土地單價 | 70~90 萬/坪 | 43~86 萬/坪 | 仍具補漲空間 |
交通建設 | 板南線+環狀線 | 環狀線+快速道路 | 中和可承接外溢需求 |
企業型態 | 金融、商業核心 | 科技、網路、製造總部 | 有望形成多元聚落 |
土地供給 | 接近飽和 | 仍有腹地 | 投資機會更佳 |
🔹 投資人策略
中原站周邊因新板特區外溢效應與捷運帶動,近年逐步形成「廠辦新聚落」。投資人應該把握這段市場尚未完全反映價值的黃金期,提前佈局具代表性的廠辦產品。短期內,可以透過價差補漲獲得投資報酬;中長期來看,隨著企業總部進駐,租金與資本價值都有成長空間。
建議投資人聚焦於具備完整產業配套、樓地板設計彈性、交通節點優勢的個案,這些標的物未來不僅能吸引企業長租,還能在市場波動時維持抗跌能力,屬於兼具防守與成長的投資選項。
🔹 企業選址策略
對企業而言,現今選址已不只是「找一個辦公地點」,而是需要能整合產線、研發、與行政辦公的綜合型空間,才能真正提升運營效率。中原站廠辦產品正好符合這樣的需求,加上中和西軸的交通便利性,可以有效吸引雙北及新竹地區的人才,形成人力流動的磁吸效應。
企業若能提早鎖定具擴充彈性、符合 ESG 標準、並具備智慧建築配套的廠辦產品,不僅能滿足現有需求,未來在擴張、轉型、或 IPO 前的總部升級上,都能夠降低再次搬遷的風險與成本。
🔹 政府政策建議
從產業與都市發展角度來看,中和中原站一帶的崛起,不僅是房地產市場的議題,更是新北市產業布局的重要戰略。建議政府應該:
加速工業區更新:針對老舊工業區,結合都市更新與產業升級,釋放更多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空間。
強化交通建設:持續推動捷運、道路系統串聯新板特區、中和與台北 CBD,縮短企業通勤與物流時間,提升區域競爭力。
產業升級配套:提供研發補助、租稅優惠與產業聚落支持,吸引更多科技、數位、綠能產業回流,進一步鞏固中原站作為新北產業新核心的地位。
中和西側的中原站周邊,憑藉三大關鍵動能——新板特區外溢效應、捷運交通便利、產業聚落逐步成型,正快速崛起為新北最具潛力的廠辦熱區。遠雄「擎光」案的推出,不僅是房地產市場的亮點,更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難得的價差補漲機會;對企業來說,則是打造總部、實現轉型的黃金選址。未來 5 至 10 年,中原站極有可能成為新北產業發展與房地產市場的超級黑馬,在區域經濟版圖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