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新冠快篩的重要性與爭議
🧪 快篩種類概述
📊 實際臨床靈敏度分析
⚖️ 優缺點比較表
🏥 專家觀點與策略建議
🔮 結論與未來展望
自 2019 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病毒快速擴散與變異,使得全球防疫面臨巨大挑戰。面對持續的社區感染與潛伏期傳播,快速篩檢(Rapid Antigen Test, RAT)成為民眾自我防疫、企業防護及醫療機構初篩的重要工具。快篩的最大優勢在於操作簡便、結果快速,一般民眾在 15–30 分鐘內即可獲得初步檢測結果,有助於早期隔離與減少傳播風險。
然而,市面上快篩種類繁多,尤其是 唾液快篩 與 鼻咽快篩 的靈敏度與使用便利性差異,引發了廣泛討論與爭議。近年來,台灣食藥署核准「福又達生技」專案輸入南韓家用唾液快篩,許多民眾對其興趣高漲,主要原因是免於鼻咽採檢的不適感。傳統鼻咽快篩需將棉棒深入鼻腔後部,對兒童、老人及呼吸道敏感者而言,過程可能造成咳嗽、流淚或心理壓力,因此唾液快篩似乎提供了更舒適的替代方案。
然而,專家提醒,舒適度並非唯一考量,檢測準確性才是關鍵。根據荷蘭大規模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唾液快篩的靈敏度僅約 60%,每 100 名感染者中約有 40 人可能漏檢;相比之下,鼻咽快篩的靈敏度約 70%,雖仍有漏檢,但檢出率顯著高於唾液快篩。這意味著,若僅依賴唾液快篩進行家庭自我檢測,仍有較高感染風險未被及時發現。
除此之外,快篩檢測的靈敏度在真實世界中往往低於標準實驗室測試結果。部分廠商聲稱陽性和陰性一致率達 95% 以上,但這些數據多來自標準品測試,樣本病毒濃度與健康樣本在真實情況中存在顯著差異,使靈敏度下降。美國經驗顯示,真實世界靈敏度低於 80% 的產品需退出市場,以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快篩檢測成為民眾與醫療機構快速篩檢的重要工具。不同種類的快篩在靈敏度、採檢方式與使用便利性上各有差異,因此了解它們的特性,對於選擇適合的檢測方式至關重要。
原理:鼻咽快篩主要是檢測新冠病毒的抗原(Antigen),即病毒表面的蛋白質。透過檢測抗原,可在感染早期迅速得知是否存在病毒。
採檢方式:使用專用棉棒,深入鼻腔後部(鼻咽)旋轉取樣。此方式可直接獲取病毒量較高的部位,因此檢測靈敏度相對較高。
臨床靈敏度:根據多項真實世界臨床資料,鼻咽快篩的靈敏度約為 70%。也就是說,每 100 名感染者中,大約有 30 人可能因快篩漏檢而未被檢出。
優點:
靈敏度高,是家庭快速篩檢的首選
採檢結果快速,通常 15–30 分鐘即可出結果
可作為初步判斷陽性或陰性的重要依據
缺點:
採檢過程可能引起不適,如咳嗽、流淚、喉嚨不舒服
對兒童、老人或呼吸道敏感者可能增加壓力
不適合頻繁或大量檢測的情況
原理:唾液快篩同樣是檢測新冠抗原,透過檢測唾液中的病毒蛋白來判斷是否感染。
採檢方式:民眾自行吐唾液到採檢管中,過程簡單且舒適,不需要專業醫護人員操作。
臨床靈敏度:根據荷蘭大規模臨床試驗,唾液快篩靈敏度約為 60%,每 100 名感染者中約有 40 人可能漏檢。相較鼻咽快篩,靈敏度明顯偏低。
優點:
採檢過程舒適,不會造成鼻腔不適
無需醫護人員採檢,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適合兒童、老人及行動不便者使用
缺點:
靈敏度較低,漏檢率高
無法完全取代鼻咽快篩或 PCR
真實世界結果受唾液品質、採樣方法及個體差異影響大
下表整理荷蘭大規模臨床試驗對鼻咽快篩與唾液快篩的比較結果:
快篩種類 | 樣本數 | 靈敏度 | 特異度 | 漏檢率 |
---|---|---|---|---|
鼻咽快篩 | 5000 | 70% | 99% | 30% |
唾液快篩 | 5000 | 60% | 98% | 40% |
解讀:
鼻咽快篩每 100 名感染者中,大約有 30 人漏檢
唾液快篩每 100 名感染者中,漏檢人數約 40 人
靈敏度差異明顯,顯示唾液快篩在早期檢測上的可靠性不足
許多廠商聲稱其唾液快篩在標準品測試中,陽性一致率和陰性一致率皆達 95% 以上。然而,在真實世界環境下,靈敏度通常下降,原因包括:
個體唾液病毒濃度差異大
採檢方法不規範或不夠充分
標準品環境與真實臨床環境不同
美國 FDA 經驗指出,真實世界靈敏度低於 80% 的快篩產品需退出市場,以保障檢測準確性與防疫安全。這也提醒各國食藥署與民眾,在使用家用快篩時必須關注真實世界臨床驗證數據,而非僅依賴廠商標準品測試結果。
項目 | 鼻咽快篩 | 唾液快篩 |
---|---|---|
採檢舒適度 | ★★☆☆☆ | ★★★★★ |
真實世界靈敏度 | 70% | 60% |
漏檢率 | 中 | 高 |
使用便捷性 | 中 | 高 |
感染風險 | 中 | 低 |
適合族群 | 普通家庭 | 不適應鼻腔者、兒童 |
對一般家庭與民眾來說,鼻咽快篩仍然是日常快速檢測的新冠病毒首選工具。其原因在於鼻咽快篩的靈敏度經過多項臨床與真實世界資料驗證,平均可達 70% 左右,在早期檢測感染者上表現相對可靠。雖然鼻咽採檢過程可能讓部分人感到不適,特別是兒童、老人或有呼吸道敏感者,但其準確性與可靠性是目前市售家用快篩無法完全取代的。
若民眾希望採檢過程更舒適,不想經歷鼻咽採樣的不適,可考慮使用唾液 PCR作為替代方案。唾液 PCR 不僅減少採檢的不適感,還能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雖然價格比抗原快篩略高,但對於追求檢測準確性、尤其是在家庭中有高風險群的情況下,唾液 PCR 是值得投資的選擇。
建議民眾在選擇檢測方式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檢測需求與預算做判斷。例如,若只是日常自我監測且希望快速得知結果,鼻咽快篩仍是最佳選擇;若是疑似接觸者或高風險族群,使用唾液 PCR 可大幅提升檢測可靠性,避免漏診。
對於政策制定者、食藥署及衛生主管機關而言,監控快篩產品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是關鍵。實驗室標準品測試所得的靈敏度雖高,但在真實臨床環境中,因檢體品質、個體差異與採檢技術不同,靈敏度往往會下降。因此,建議政府應定期進行真實世界追蹤,將市售快篩的檢測結果與 PCR 檢測比對,確保產品仍維持足夠靈敏度。
對於靈敏度低於 70% 的產品,應考慮限制銷售或直接下架,以保障民眾健康並避免檢測假陰性導致疫情擴散。此舉亦能鼓勵廠商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推動市場優化。
此外,政府可建立快篩資料公開平台,定期公布各產品在真實世界中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幫助民眾與醫療機構做出明智選擇。配合教育宣導,讓民眾理解快篩的適用情境及限制,減少誤用與誤判的風險。
醫療機構在防疫與社區檢測中扮演重要角色。專家建議,可將唾液 PCR 與鼻咽快篩互補使用,特別是在兒童、老人或行動不便族群的社區篩檢中,唾液 PCR 不僅提升舒適性,也可保證檢測準確度。
對於醫院或診所,可建立快篩與 PCR 的分級檢測策略:
初篩使用鼻咽快篩或唾液快篩,快速判斷可能感染者。
對快篩陽性或高風險者,再進行唾液 PCR 或鼻咽 PCR,確認感染情況。
這種策略能有效兼顧檢測速度、舒適度與準確性,同時減輕醫療人員負擔,降低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醫療機構亦可考慮購置唾液 PCR 採檢套組,方便民眾自行採檢、寄送檢體至實驗室,這種做法在國外已廣泛應用,結果準確且可快速回報,有助於疫情監控。
唾液快篩因舒適便利而受到市場關注,但從真實世界數據來看,其靈敏度仍低於鼻咽快篩,平均僅約 60% 左右,意味著每 100 個感染者中,可能有 30 人被漏檢。若想兼顧舒適性與檢測準確性,唾液 PCR 是更佳選擇,其靈敏度可達 80% 以上,與鼻咽 PCR 相當。
未來快篩技術的發展方向可朝向**「舒適、快速、準確」三者兼具**的產品,例如:
改良型唾液 PCR 套組,減少前處理步驟、降低成本。
高靈敏度抗原快篩,提升真實世界檢測準確度。
智慧化檢測平台,結合 AI 影像判讀、即時數據分析,提供民眾更精準的檢測結果。
對民眾而言,選擇檢測方式時應考量自身健康狀況、檢測需求與舒適度;對政府與食藥署,應加強對快篩產品的真實世界監控;對醫療機構,則可透過快篩與 PCR 結合策略,提高社區篩檢的效率與可靠性。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在疫情防控中實現檢測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