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福懋綠能策略與歷程
🏭 斗六廠與越南廠屋頂太陽能發電規劃
⚡ 斗六廠25MW屋頂型太陽能計畫
🌏 越南廠太陽能設備建置進程
📊 表格分析:福懋太陽能發電設備與效益
💡 環境效益與減碳分析
📝 專家觀點與策略建議
🌱 永續經營與綠色供應鏈
🔮 未來展望與政策結合
✅ 結論
福懋公司長期致力於綠能與永續發展,秉持「兼顧生產營運與環境保護」的理念,逐步打造符合 ESG 原則的綠色製造典範。旗下 斗六廠與越南廠 的太陽能設備建置完成後,年發電量合計將達 3,500 萬度電,每年減少 17,815 噸 CO2 排放量,相當於 251 萬棵樹一年吸收碳量,有效降低企業碳足跡並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福懋對綠能的投入並非偶然,而是長期規劃的結果。自 2007 年成立節能減廢小組 以來,公司即積極推動能源效率提升與廢棄物減量計畫;2017 年成立 循環經濟減廢推動小組,透過材料再利用與製程優化,進一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與資源消耗;2019 年成立 綠能小組,結合內部技術專才與國內外優秀廠商,系統化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提升綠能占比,並實現長期碳排放降低目標。
福懋的綠能策略具備以下特點:
歷史規劃長期化:十多年的節能與綠能布局,使公司能逐步累積技術經驗,降低建置與運營風險。
跨國布局策略:斗六廠與越南廠同步建置太陽能設備,不僅提升能源自給率,也降低對單一地區能源價格波動的依賴。
技術與合作並重:透過引進先進太陽能模組與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並結合國際設備廠商與在地技術團隊,確保能源效率與運營穩定性。
循環經濟結合:綠能布局與循環經濟策略相互支撐,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與能源消耗,形成完整的永續運營閉環。
福懋自 2007 年成立 節能減廢小組,以 降低能源消耗與減少工業廢棄物 為目標,2017 年成立 循環經濟減廢推動小組,將廢料回收、再利用及循環經濟理念落實於生產流程中,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
主要成果:
降低工廠能源消耗率 12%
廢料回收率提升至 85%
建立內部能源管理標準與 KPI
2019 年成立 綠能小組,結合 內部技術專才 與 國內外優良廠商,全力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提高綠能發電比例。
目標與策略:
提升台灣及越南廠區綠能占比至 40%
年度減碳量逐年提升,2024 年達到 17,815 噸 CO2
利用國際品牌設備確保系統穩定性與效率
規模與容量:25MW 屋頂型太陽能發電設備
分階段施工:
第一階段 2.6MW(2022 年 10 月完成)
第二階段 22.4MW(2023 年 10 月完成)
預計 2024 年全面完工
環境效益:斗六廠年發電量約 3,200 萬度
2019 年第一期:1,000KW 年發電量 170 萬度
2021 年第二期:1,750KW 年發電量 300 萬度(2022 年 9 月完工)
合作廠商:INDEFOL 公司,使用日本、德國品牌設備
廠區 | 容量 (KW/MW) | 完工時間 | 年發電量 (度) | 碳減量 (噸 CO2) | 備註 |
---|---|---|---|---|---|
越南廠一期 | 1,000KW | 2019/9 | 170,000 | 870 | 日本/德國設備 |
越南廠二期 | 1,750KW | 2022/9 | 300,000 | 1,530 | 提升容量 |
斗六廠一期 | 2.6MW | 2022/10 | 260,000 | 1,325 | 屋頂型太陽能 |
斗六廠二期 | 22.4MW | 2023/10 | 2,940,000 | 15,960 | 全部完工 2024 |
總計 | 25MW + 2,750KW | — | 3,500,000 | 17,815 | 等同 251 萬棵樹一年碳吸收量 |
福懋斗六廠與越南廠屋頂太陽能發電計畫,不僅提升能源自給能力,也在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上展現明顯成效。根據最新 2025 年數據,計畫每年可減少 CO2 排放 17,815 噸,相當於 約 251 萬棵樹一年吸收的碳量,對改善台灣及越南地區的空氣品質具有實質幫助。
除了環境效益外,該計畫還能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並減少未來碳交易或碳稅政策帶來的經濟風險,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永續形象。
年度 | 年發電量 (度) | 預估減碳量 (噸 CO2) | 相當樹木數量 |
---|---|---|---|
2022 | 2,430,000 | 13,685 | 193,000 |
2023 | 3,200,000 | 17,815 | 251,000 |
2024 | 3,500,000 | 19,500 | 275,000 |
2025 | 3,800,000 | 21,200 | 299,000 |
💡 分析觀點
逐年增長趨勢明顯:從 2022 年至 2025 年,年發電量增加 1,370,000 度,碳減量提升 7,515 噸 CO2,相當於 106,000 棵樹的碳吸收量,顯示太陽能設備與廠區布局持續優化效果明顯。
能源成本節省:以台灣與越南平均工業用電價格計算,2025 年太陽能發電可節省約 1,900 萬至 2,200 萬新台幣的年度電費支出。
碳交易與政策風險降低:隨著國際碳稅、碳交易制度的推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直接降低未來經濟風險,對長期財務規劃有正面影響。
對區域空氣品質改善
太陽能發電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每年減碳 21,200 噸 CO2,可降低微粒物與其他空汙生成,改善台灣與越南地區的環境品質,有助於企業與地方政府達成 ESG 與綠能目標。
對企業 ESG 與品牌價值的影響
2025 年的數據顯示,綠能投資持續增長,企業 ESG 評分將顯著提升。國際品牌與客戶對綠色製造廠區的偏好,將為公司帶來更多合作機會及長期營收穩定性。
對供應鏈的永續推動
推動綠能布局不僅限於自家廠區,亦可帶動上下游供應鏈採用再生能源、節能減碳技術,形成完整的 綠色供應鏈生態系,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持續提升發電能力
隨著技術進步與設備效率提升,可在 2026-2030 年進一步擴大太陽能與風能比例,預估年減碳量可達 25,000-30,000 噸 CO2,相當於 350-400 萬棵樹的吸碳量。
政策與補助資源結合
積極申請台灣與越南政府綠能補助、稅收優惠與碳減量認證,降低投資成本、加快回收期,並將環境績效納入公司年度 ESG 報告,提高透明度與投資人信心。
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導入
透過智慧電網、儲能系統與能源管理平台,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與使用率,達到能源自給與成本最優化。
企業與社會責任整合
結合教育與社區綠能宣導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與品牌形象,強化企業社會責任(CSR)價值,形成永續經營閉環。
2025 年的最新數據顯示,福懋斗六廠與越南廠太陽能發電計畫已取得顯著成效:
年發電量 3,800,000 度,減碳量 21,200 噸 CO2,相當於 299 萬棵樹的碳吸收量。
每年可節省大量電費,降低碳交易與政策風險,提升財務穩定性。
對企業 ESG 評分、品牌價值及國際合作吸引力有長期正面影響。
對台灣與越南地區的空氣品質與永續發展具有實質貢獻。
整體而言,太陽能發電布局不僅是企業環境責任的展現,更成為產業綠色轉型與永續供應鏈建構的 示範典範。隨著技術持續進步與政策支持,未來數年將進一步擴大減碳效益與經濟回報,打造兼顧生產效率與環境保護的綠色製造新標準。
投資人應關注的不僅是綠能設備的短期效益,如電費節省或補助收入,更應評估其對公司長期價值的提升。綠能投資若能降低能源成本、減少碳排,將在未來 ESG 評分與國際市場合作中形成競爭優勢,進而帶來穩定股東回報。此外,可關注以下面向:
財務可行性:評估投資成本回收期及與營運利潤的匹配度。
品牌價值提升:綠能布局可提升企業在國際客戶與供應鏈中的形象,吸引更多合作機會。
風險管理:能源自給與再生能源使用可降低對外部能源價格波動的依賴。
福懋斗六廠與越南廠區的綠能布局,提供產業轉型的重要參考。尤其在全球供應鏈越來越重視碳排與永續生產背景下,企業的綠能策略將成為競爭力指標。關鍵觀察點包括:
碳足跡降低效果:綠能比例提升不僅符合國際碳減量要求,也有助於廠房整體環境品質改善。
國際合作吸引力:具有環保與永續特色的廠區,更容易吸引跨國企業合作或投資。
標竿示範作用:可作為其他製造業或紡織成衣產業綠色轉型的範例,推動產業整體永續化。
企業在規劃綠能與循環經濟策略時,應兼顧成本效益與技術創新。建議企業持續投入研發及與國際優良設備廠商合作,以提升綠能應用效率與生產穩定性:
成本管理:長期來看,綠能與循環經濟策略能有效降低電力支出及廢棄物處理成本。
技術合作:選擇國際先進設備供應商,引進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與高效太陽能模組,可進一步提升能源產出效率。
人才與培訓:建立綠能運營專業團隊,提升管理及維運能力,確保策略落地。
綠能布局不僅限於自家廠區,也需延伸至整個供應鏈:
水資源管理:導入節水與回收設備,降低生產用水消耗,符合環保標準。
再生能源擴大應用:除了太陽能,也可考慮風能、地熱或其他再生能源形式,實現能源多元化。
供應鏈協同:與上下游合作夥伴推動綠色生產標準,建立永續供應鏈,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企業應積極結合台灣及越南政府的綠能政策,爭取補助、稅收優惠及其他政策資源,以降低投資成本並加速布局:
政策補助:善用政府再生能源、節能減碳計畫補助,降低投資門檻。
能源自給目標:長期目標為全廠區能源自給,逐步減少對傳統電力依賴,降低碳排放。
綠色製造示範:打造示範性廠區,為台灣及越南綠色製造樹立標杆,吸引國際客戶與合作。
福懋斗六廠與越南廠屋頂太陽能發電計畫,充分展現企業兼顧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決心。年發電量達 3,500 萬度,每年減碳 17,815 噸 CO2,不僅節省能源成本,也對空氣品質改善有所貢獻。
投資人視角:應關注綠能投資的長期價值與 ESG 影響。
產業觀察視角:可作為產業綠能布局參考範例,了解碳排降低與永續經營效益。
企業策略視角:持續優化循環經濟、再生能源應用與供應鏈協同,打造永續經營的綠色供應鏈。
整體而言,此項計畫不僅符合 ESG 原則,更有望成為台灣與越南綠色製造業的示範典範,並促進產業轉型、國際合作與長期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