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香港社區挑戰與第三支柱概念
🌏 全球與本地案例啟示
🏢 香港社區現況分析
💡 第三支柱策略與理論應用
📊 可行模式分析與建議
⚖️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 結論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面臨高度自由市場價值與政治社會挑戰並存的困境。民粹主義及國家主義抬頭,市民對政府、富商及制度的不滿加劇,社會撕裂愈發明顯。選舉雖頻繁舉行,但現況仍未改善。
「第三支柱」理念由前印度央行總裁提出,強調 社區自我治理、創新空間與地方資源再分配,鼓勵社區透過自主規劃、青年創業及公共空間活化,提高社會凝聚力,並在全球化與技術變革下維持地方競爭力。
透過第三支柱,社區可從依賴政府及市場單一力量,轉向 社區、政府與企業三方協作模式,有效活化空置資源、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底特律曾經是全球汽車工業重鎮,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等企業主導城市經濟。然而,從 1970 年代開始,由於產業外移、全球化競爭加劇以及自動化進程加速,本地製造業大量裁員,導致失業率飆升,城市人口迅速流失。根據統計,2000 年底特律人口約 95 萬,至 2020 年僅剩 63 萬,下降超過三分之一。
底特律案例帶來幾項啟示:
單一產業依賴風險高:城市經濟過度依賴汽車製造業,缺乏多元產業支撐,導致衰退風險集中。
缺乏社區自主治理:居民與地方政府缺乏實質參與城市決策,社區資源分配不均,衰退加劇。
青年缺乏創業及就業機會:人口流失與技能落差,使青年缺乏就業及創業環境,社會撕裂加深。
後期底特律透過城市再造計畫,結合公共與私人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及社區活化,例如將閒置工廠改造成文化中心、藝術空間與青年創業基地。這提供香港第三支柱社區發展一個明確的借鏡:政府政策、民間參與與產業轉型必須同步進行,方能實現城市再造。
日本的社區設計經驗,從單向規劃逐步過渡到社區共同參與,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社區設計 1.0 – 為社區設計
由政府、設計師及建築師主導城市規劃
以建築和基礎設施為核心,如道路、公共設施和住宅區劃分
缺點:居民缺乏參與感,規劃與社區實際需求可能脫節
社區設計 2.0 – 與社區共同設計公共建築
引入居民、學校及社區團體參與建築設計
案例:社區中心、學校操場、老人活動中心的設計徵詢居民意見
優點:居民需求納入設計,提高社區認同感
社區設計 3.0 – 與社區共同設計生活方式
不僅規劃建築,還包括公共空間、教育、文化活動及就業支援
強調居民主導的生活方式設計,社區資源共享
案例:地方市集、青年創業孵化器、社區農場、藝術活動場地
香港可借鑑此模式,將工廈及空置空間轉化為青年創業、文化創意、教育及社區活動場域,使社區參與更加全面,提升城市活力與居民幸福感。
歐洲城市再造案例展示了多層次合作模式:
德國魯爾區
舊工業區轉型為文化創意園區,包括博物館、音樂廳與設計工作室
透過文化活動吸引年輕人口回流,提高城市活力
荷蘭鹿特丹
空置倉庫改造為青年創業空間及社區公共設施
提供低租金工作空間與創業指導,降低青年創業門檻
法國巴黎郊區
舊工業園區與住宅區混合改造,設置創客空間及社區教育中心
結合政府補貼與社區自治,提升社區經濟與文化價值
啟示:透過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空置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文化與社會價值,提供香港城市再造策略借鏡。
香港自 1990 年代工業化退潮以來,工廈大量閒置。根據房屋署與工廈管理局資料,約有 20% 工廈閒置,部分改為倉庫或非法劏房。這些空置工廈造成:
中年失業者轉型困難:原工廠員工缺乏新技能,難以融入服務業或高科技產業
青年創業空間不足:青年創業資源分散且租金高昂
社會壓力增加:工業衰退導致地方就業機會減少,基層生活保障不足
香港零售與餐飲業由大型連鎖品牌主導,疫情衝擊下,許多中小企業倒閉,基層市民失去就業機會。社會分層加劇,居民對城市治理及資源分配不滿,形成潛在社會撕裂。
青年人口外流:缺乏創業及就業空間,部分青年移居國際城市
高齡化社區:增加醫療、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負擔
技能不匹配:工業與服務業轉型快速,勞動力技能落後,導致青年就業困難
透過政府、區議會與專業界(測量、建築、工程)合作,可實現:
回收部分工廈用地,設置青年創業空間
劃分工業化 4.0 用地及綠化空間
鼓勵企業與社區合作,增加就業與培訓機會
提供低成本辦公空間、技術支援及資金輔導
工業化 4.0 結合智慧製造,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社區再造與創新產業共存,帶動地方經濟
跨領域合作模式:
| 資源類型 | 合作對象 | 功能 |
|---|---|---|
| 教育資源 | 學校、社區中心 | 技能培訓、創業課程 |
| 工業用地 | 政府、開發商 | 工業化 4.0、青年創業 |
| 綠化與公共空間 | 社區、NGO | 生態保護、休閒娛樂 |
| 用地類型 | 面積比例 | 功能說明 |
|---|---|---|
| 青年創業空間 | 20% | 創業辦公、技術孵化 |
| 工業化 4.0 | 40% | 高端製造、研發 |
| 公共綠化 | 20% | 生態休閒 |
| 社區設施 | 20% | 教育、文創及社區活動 |
需求調查:區議會與居民共同收集需求
方案設計:設計師與專業界提出初步方案
公眾諮詢:居民參與討論與修改
落地實施:政府、企業及社區共同建設
就業率提升
青年創業數量
空置工廈利用率
社區滿意度調查
提供土地、資金及技術補助
設立創業基金,鼓勵青年投入社區再造
提供職業培訓及工業技能課程
建立創業孵化平台及產學合作模式
居民參與規劃及管理
社區組織成為自治平台,監督資源分配
政府角色轉向資源提供與政策支援
香港社區面臨工業退潮、空置工廈及基層壓力,第三支柱理念提供:
社區活化:規劃工業化 4.0、創業空間及綠化區域
青年創業:提供低成本辦公及技術支援
政策協作:政府、區議會與專業界共同推動
社會凝聚:居民參與設計與管理,提升生活品質
透過第三支柱,香港社區可 重獲活力,提升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吸引人才回流,促進創新產業,打造具有韌性與可持續的城市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