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區塊鏈新創崛起的台灣力量
💡 ITM 公司概況
🤝 主要合作夥伴與國際布局
與聯發科的合作
與台灣大哥大、高通、微軟合作專案
📊 技術亮點分析
🏭 行業應用案例
電子製造供應鏈
智慧能源與綠電驗證
智慧家庭與環境監測
🌍 國際市場拓展策略
💡 觀點與建議
🔚 結論:台灣區塊鏈新創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區塊鏈技術快速滲透金融、製造、能源與 IoT 等產業,全球企業正積極尋找兼具 效率與安全性 的資料驗證方案。台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也孕育出一批具有潛力的區塊鏈新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 國際信任機器(ITM, International Trust Machine)。
ITM 成立時間雖短,但憑藉其創新的 數位指紋驗證技術 和 區塊鏈 IC 整合解決方案,已吸引國際矚目,並獲得手機晶片大廠 聯發科(MediaTek) 的投資。更重要的是,ITM 不僅與 電子五哥 等製造龍頭合作,還與 高通(Qualcomm)、微軟(Microsoft)、台灣大哥大 等國際級企業共同推動專案,逐步將區塊鏈應用拓展至供應鏈管理、智慧能源以及智慧家庭等領域。
這不只是單一企業的成功,更象徵 台灣區塊鏈新創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成形。在數位轉型與 ESG 驅動下,ITM 的技術正好切入全球產業的痛點:如何以 低成本、高效率且具可信度 的方式,驗證海量資料,並保障數據不被竄改。
成立時間:2019 年 1 月
核心技術:
區塊鏈 IC 整合技術
區塊鏈擴容解決方案
數位「指紋」驗證(32 Bytes 指紋可驗證 100 萬筆資料)
極輕量驗證:不需傳輸龐大原始數據,只需比對數位指紋即可。
降低運算需求:比傳統區塊鏈驗證節省大量 CPU/GPU 資源。
應用彈性大:適用於 供應鏈、智慧工廠、能源管理、IoT、智慧家庭 等多樣場景。
🔍 深度觀察:
傳統區塊鏈多聚焦在金融交易,但 ITM 的設計則更貼近 實體產業。這代表它能直接切入台灣最具優勢的 電子製造供應鏈,並快速複製至國際市場。
員工規模:僅約 10 人,卻能與世界級大廠合作。
策略重點:
專注於底層技術開發,而非大規模營運。
採取「精兵策略」:集中有限資源於核心研發。
合作對象多為 交易量龐大、影響力高的產業龍頭。
精兵策略讓 ITM 在有限資源下,仍能展現高效率與技術深度。這也是為什麼聯發科與國際級大廠願意與其合作,因為 它能提供市場稀缺的底層解決方案,而非只是一個應用服務平台。
ITM 獲得 聯發科投資,並將區塊鏈技術導入電子製造產業:
提升供應鏈數據驗證效率
縮短產品生產週期
確保生產數據透明與不可竄改
這樣的合作也意味著,未來 ITM 的技術可能進一步擴展到 半導體、手機與 5G 應用。
台灣大哥大:
空氣品質偵測專案
將環境數據上鏈,確保資料不被竄改
未來應用至智慧電表、水表、瓦斯表,形成 智慧家庭能源管理系統
高通與微軟:
聚焦於 供應鏈數據驗證
確保跨國製造數據可信
加速整體生產流程與數據溯源
🔍 深度觀察:
這些合作專案背後的共通點,是 數據透明化與可信化的產業需求。不論是環境監測、能源管理,還是電子製造,區塊鏈的價值都在於確保「資料即真實、即時、可追溯」。
在傳統的區塊鏈應用中,若要驗證一筆資料是否被竄改,通常需要完整比對或重新進行雜湊運算(Hash),這會消耗大量 計算資源與 網路帶寬。ITM 提出的 32 Bytes 數位指紋驗證機制,則提供了一種輕量化卻高安全性的解決方案:
| 技術特性 | 說明 | 優勢 |
|---|---|---|
| 指紋大小 | 僅 32 Bytes | 能快速驗證高達百萬筆資料,壓縮儲存與傳輸需求 |
| 運算需求 | 極低 | 減少運算單元,適合 IoT 裝置與邊緣運算 |
| 資料傳輸量 | 輕量化 | 減少頻寬占用,特別適合跨國供應鏈 |
| 應用範圍 | 供應鏈、智慧能源、IoT、智慧城市 | 高擴展性與跨產業兼容性 |
🔍 深度分析:
這項設計的價值,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也代表 資料驗證的普及化。在未來的智慧工廠或能源管理系統中,任何感測器只需回傳一組小型數位指紋,便能即時確認資料真偽。這大幅降低 區塊鏈應用的進入門檻,尤其是在 高頻率資料流(如 AIoT、智慧製造) 的情境下更具優勢。
區塊鏈技術過去常被批評「無法支撐大量交易」或「速度不及中心化資料庫」。ITM 的解決方案在此切入:
✅ 高效率資料驗證:透過指紋比對機制,大幅縮短驗證時間。
✅ 支援大規模 IoT 與工業資料:可同時處理上百萬感測器的即時資料,不會造成鏈上壅塞。
✅ 可結合硬體:與能源、製造業的機械設備深度整合,實現「硬體即驗證點」。
🔍 深度觀察:
這意味著 未來智慧城市、車聯網(V2X)、5G/6G 工業應用,都能藉由這種擴容技術克服效率瓶頸。比起單純的金融區塊鏈,ITM 更適合落地於 實體產業場景,這是目前國際競爭中相對稀缺的能力。
ITM 已與 電子五哥等級大廠合作,透過區塊鏈確保生產數據不可竄改。
客戶與監管單位能隨時查詢「原始生產數據」,提高透明度與信任度。
這樣的應用對 防偽、追溯、ESG 報告特別重要。
💡 延伸分析:
電子產業的供應鏈往往跨足 亞洲、美洲、歐洲,若缺乏標準化的數據驗證機制,將導致報告不一致或品質爭議。ITM 的方案等於建立了一個 全球共用的資料驗證語言。
區塊鏈技術可協助電廠 確認綠電來源。
能源公司能即時驗證電力是否來自再生能源,並減少人工審核成本。
這對 碳交易市場、再生能源憑證(REC) 的真實性至關重要。
💡 延伸分析:
隨著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及國際減碳趨勢,企業若要出口產品到歐美,需證明供應鏈用電中綠電占比。這正是 ITM 技術切入的絕佳切點:能 降低查驗成本,同時提升 ESG 合規性。
ITM 與 台灣大哥大合作空氣品質偵測器,數據上鏈確保不被竄改。
技術未來可導入 智慧水表、瓦斯表、電表,讓家庭能源管理更精準。
💡 延伸分析:
這樣的應用不僅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還能成為 保險、醫療、政府補助政策 的數據基礎。例如:若政府要補貼節能家庭,區塊鏈化的數據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ITM 計畫尋找大型 系統整合商(SI) 合作,擴大應用規模。
日本市場注重 供應鏈可追溯與 品質驗證,與製造業深度契合。
美國市場則著重於 能源數據透明度與 IoT 安全性。
技術授權 + 系統整合:ITM 提供核心技術,由 SI 負責整合客戶端應用。
先本地測試,再全球推廣:目前已在台灣進行驗證,若可行,將複製至海外廠房。
💡 延伸分析:
這種模式降低了 ITM 本身的商業風險,因為它專注於「核心技術」而非「終端服務」。在全球化市場,這種精兵策略有助於 快速複製技術,打國際盃。
專注核心技術研發:
ITM 採取精兵策略,團隊雖小,但資源集中於底層區塊鏈技術與數位指紋驗證機制的研發。這種策略有助於加快技術突破速度,確保公司在高競爭領域維持領先地位。
建議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應優先投入高影響力、可擴展性高的解決方案,如大規模資料驗證、區塊鏈 IoT 應用。
精簡團隊資源,提高研發效率:
小型團隊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決策效率,特別適合新創公司專注於核心產品開發。ITM 將團隊聚焦於底層技術,使每位成員發揮最大效能。
建議新創公司保持扁平化組織結構,減少層級與冗員,提高專案執行速度與創新效率。
選擇高影響力產業與大企業合作:
ITM 與聯發科、電子五哥級企業合作,利用對方的市場影響力與供應鏈資源,快速擴展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
建議新創公司挑選目標產業時,應考慮交易量大、資料驗證需求高的領域,例如能源、智慧製造、IoT、金融及供應鏈管理等。
先測試再大規模導入:
透過先在台灣廠房進行小規模測試,確保技術成熟度,再向國際市場推廣,可降低失敗風險。
建議企業採用漸進式拓展策略:先局部驗證、再全面部署,尤其是在跨國合作與多工廠導入時。
提升資料驗證效率:
ITM 的數位指紋驗證技術能以 32 Bytes 驗證百萬筆資料,大幅降低運算負荷與資料傳輸量。
建議企業將區塊鏈技術整合至供應鏈系統,提高資料安全性、可靠性及透明度。
加速整體生產流程:
透過即時上鏈驗證,生產資料不可竄改,企業可快速做決策,降低延遲與錯誤率。
建議製造業企業將資料驗證自動化,與 ERP、MES 系統對接,提升決策效率。
支援綠電與能源追蹤:
將區塊鏈應用於能源產業,可追蹤綠電來源,降低管理成本,並提升 ESG 能力。
建議企業將能源資料上鏈,結合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可追蹤、可驗證的綠能管理方案。
拓展智慧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不僅適用於供應鏈與能源,還能應用於智慧家庭、智慧水表、瓦斯表、空氣品質偵測等 IoT 領域,實現資料透明化與安全化。
建議企業針對 IoT 場景,建立可擴展的資料驗證平台,增強產品競爭力。
ITM 技術優勢明確:
以數位指紋與區塊鏈擴容技術為核心,能有效驗證大量資料,降低運算需求與資料傳輸成本,適用於供應鏈、能源、製造及 IoT 應用。
精兵策略成效顯著:
小型專精團隊專注底層技術研發,確保技術突破與市場先行者優勢,並能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國際合作與市場布局策略清晰:
聚焦日本、美國及大型系統整合商(SI)合作,先在本地進行生產驗證,再逐步擴展至全球,降低市場導入風險。
供應鏈整合與智慧化管理:
技術導入後,可提升資料驗證效率、加速生產流程,並支援綠電與能源追蹤,助力企業實現智慧製造與 ESG 目標。
長期產業價值與全球潛力:
台灣區塊鏈新創企業具備高彈性、高技術壁壘的優勢,未來可成為全球供應鏈資料安全與效率的關鍵角色,進一步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
策略建議:
持續投入底層技術研發,保持技術領先。
精選合作夥伴,優先與高交易量與高影響力企業合作。
結合供應鏈、能源與 IoT 應用,擴大區塊鏈技術商業價值。
建立可擴展的國際市場導入模式,先試後行,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