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從閒置土地到綠色奇蹟
🏙️ 新北「綠家園專案」的緣起與政策背景
📊 8 年成果總覽與數據分析
🌿 各區域重點案例剖析
🏞️ 板橋區:環河公園旁閒置土地綠美化
🎨 淡水區:淡海輕軌幾米主題公園
🌊 金山區:整體開發地區綠地建設
🏘️ 新莊區:舊警察宿舍拆除後的綠園
🏔️ 五股垃圾山國有地翻轉工程
🏡 永和、新店、樹林、泰山、林口等案例解析
📈 綠美化效益多面向解析
🤝 跨局處合作與執行模式
🌏 國際案例對比與新北啟發
🇯🇵 東京「屋頂綠化政策」
🇸🇬 新加坡「花園城市」戰略
🇰🇷 首爾清溪川再生計畫
🇩🇰 哥本哈根永續城市藍圖
💡 觀點與策略建議
✅ 結論:邁向永續大都會的未來
在都市快速發展的浪潮下,閒置土地往往成為城市的「灰色地帶」:
髒亂、雜草叢生
治安死角
社區居民心中的「負資產」
然而,新北市自 2011 年(民國 100 年) 起,啟動 「新北綠家園專案」,將這些空間重新定義。
8 年後,成果亮眼:
✅ 完成 300 處綠美化
✅ 累積 190 公頃綠地
✅ 提升 生態、景觀與社會效益
這是一場結合 都市規劃、環境永續、社區參與 的綠色革命。
新北市政府認知到,單靠大型公園的興建無法滿足所有市民需求,因此:
目標轉向 小規模、多點分布的綠美化
聚焦於 閒置公有土地
藉由 低成本、快速執行 的方式,迅速見效
專案由 城鄉發展局 主導,並聯合:
工務局
農業局
地政局
環保局
綠美化環境景觀處
各區公所
社區規劃師團隊
這種 跨部門治理,是新北成功的關鍵。
| 年度 | 綠化地點數 | 綠化面積 (公頃) | 代表案例 | 主要特色 |
|---|---|---|---|---|
| 2011-2013 | 80 | 45 | 板橋環河公園周邊 | 閒置土地活化 |
| 2014-2016 | 120 | 70 | 新莊舊警察宿舍綠化 | 社區融合 |
| 2017-2018 | 60 | 30 | 五股垃圾山綠化 | 污染地再生 |
| 2019 | 40 | 20 | 淡水幾米主題公園 | 城市美學 |
| 總計 | 300 | 190+ | 多元案例 | 生態 + 休憩 + 景觀 |
👉 從數據可見,新北的綠美化專案 不僅追求量的累積,更注重質的提升。
背景:長期閒置、雜草叢生,成為社區治安死角
改造後:建置運動步道、綠草皮與植栽
效益:成為居民晨運、散步的首選
特色:將藝術(幾米繪本場景)融入公園
觀光效益:吸引年輕族群打卡,形成新北文化亮點
附加價值:提升淡海新市鎮形象
特色:結合海岸線景觀
效益:成為地方休憩與觀光兼具的空間
特色:將老舊宿舍改建為社區綠地
效益:治安改善、社區凝聚力提升
過去:五股垃圾山長期為負面象徵
改造後:綠地取代廢棄堆積物
象徵:污染地也能成為環境教育典範
新店三民路住宅區:閒置宅地變身社區綠地
永和國有地:社區規劃師主導,提升居民參與感
樹林、泰山:拆除宿舍後活化,創造安全環境
林口閒置高速公路地: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綠地增加可吸附 PM2.5
都市溫度下降 1~2°C
提供鳥類、昆蟲棲地
減少都市熱島效應
提供散步、運動、親子活動空間
增加社區互動,強化鄰里感
鄰近綠地房價平均上升 3-8%
形成地方觀光資源,帶動餐飲、商業發展
新北綠美化能成功,原因在於:
跨局處分工明確
地方社區共同參與
長期維護機制(非一次性工程)
法規強制新建大樓須設置屋頂綠化
啟發新北:可將「綠家園」擴展至立體空間
公園與步道無縫銜接
啟發新北:推動「綠色走廊」連結各區
從高速公路拆除到溪流綠化
啟發新北:舊有基礎設施可轉型為生態空間
結合氣候變遷應對
啟發新北:結合防洪與綠地設計
🌍 在數位時代,資訊透明與便利是提升市民參與度的關鍵。新北市若能建立一個「新北綠地地圖」數位平台,將所有已完成與規劃中的綠美化空間納入,並透過 手機 App、官方網站與 Google Maps API 串接,市民即可輕鬆查詢身邊最近的綠地。
🔹 功能設計建議:
即時導航:輸入地點後顯示最近的綠美化公園。
環境資訊:提供綠地面積、設施(步道、休憩區、兒童遊具)、是否允許寵物進入。
使用回饋:市民可上傳照片、留下評價,形成社區共同維護的口碑機制。
生態觀察:顯示當季可見的花草樹木或鳥類,讓民眾在使用中增加教育與樂趣。
👉 國際案例借鏡:
新加坡「Park Connector Network」 提供完整的綠地串聯地圖,讓市民規劃運動路線。
日本東京「みどりの地図」(綠地地圖),詳細標示大小公園與步道資訊,讓居民與觀光客皆能使用。
若新北能推動「一鍵找綠地」,不僅可提升市民休閒品質,更能吸引觀光客體驗都市綠意。
🌱 綠美化不僅是「建設」,更重要的是「維護」。傳統綠地管理仰賴人力巡檢,效率有限且成本高。若能導入 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結合 物聯網(IoT)感測器,將大幅提升管理效能。
🔹 應用場景:
智慧灌溉:安裝土壤濕度感測器,依數據自動控制灌溉,減少人力巡查與水資源浪費。
智慧照明:結合太陽能與感測器,於夜間或人流高峰時段自動開啟,降低能源消耗。
環境監測:透過 PM2.5、溫濕度、二氧化碳感測器,實時回報綠地「空氣淨化效益」。
維護預警:植栽健康監測,提前預防病蟲害或植被枯萎,減少維護成本。
👉 國際案例:
巴塞隆納智慧公園:以 IoT 技術自動灌溉,降低用水量 25%。
韓國首爾清溪川復育工程:利用智慧水質監控,確保河川與綠帶維持良好生態平衡。
若新北推動 IoT 綠地管理,不僅能降低市府年度維護預算,還能打造「智慧綠城市」的新典範。
🏘️ 城市綠地的永續性,不僅靠政府投入,也需要「社區共管模式」。讓居民參與維護,不僅能減輕公部門壓力,也能提升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 可行做法:
居民認養制度:社區可認養特定綠地區塊,負責基礎維護,市府則提供肥料、修剪工具。
校園教育結合:透過學校課程(生物、環境教育),讓學生參與綠地養護,培養生態意識。
社區園藝比賽:舉辦綠化成果競賽,激勵社區主動參與。
志工計畫:成立「綠地守護志工隊」,協助定期巡檢與清潔。
👉 國際案例:
日本大阪「綠地共管制度」:居民自主管理小型公園,市府僅提供技術支援。
美國紐約「Adopt-a-Park」計畫:鼓勵社區、企業共同維護公園,並以捐款或勞力貢獻換取冠名權。
若新北落實社區共管,將讓每一片綠地都真正「被使用、被愛護」。
🌳 都市綠地若只是「孤島式分布」,其生態與休憩功能將受限。新北可進一步推動 「綠色廊道」政策,將散布的綠地、公園、校園、河岸高灘地,透過步道、自行車道、綠籬串聯,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
🔹 可能發展方向:
河岸高灘地 → 串聯至都市公園 → 再延伸至學校綠地。
建立「自行車+綠地」的混合路線,讓民眾可以一路運動、休憩、欣賞自然景觀。
在新北捷運與淡海輕軌周邊,打造「交通+綠地」模式,形成低碳通勤與休閒空間。
👉 國際案例:
德國柏林「綠帶計畫」:以廢棄鐵道改造為都市綠廊,提供生態通道與市民休閒空間。
新加坡「綠色網絡」:以道路兩側植栽、空橋綠化,將各大公園與自然保護區串聯。
新北若能將「點狀綠地」進化為「線狀綠廊」,將創造真正的「綠色大動脈」,讓城市擁有會呼吸的生態血管。
💼 當前全球產業高度關注 ESG(環境、社會、治理),企業需要具體行動來回應永續發展目標。新北市可設計「公私協力綠美化模式」,讓企業贊助綠地建設或維護,並作為其 ESG 成果展現。
🔹 推動模式:
企業認養綠地:企業出資維護,獲得社會責任認證,並提升品牌形象。
綠色行銷活動:結合植樹節、地球日,企業可與市府合作舉辦活動。
碳權與碳中和:未來若結合碳交易市場,企業可透過投資綠地來抵換碳排放額度。
👉 國際案例:
台積電「綠色供應鏈」:投資節能與綠化作為 ESG 重要指標。
Google 矽谷園區:打造自然棲地式辦公環境,並以生態設計獲得 LEED 認證。
若新北市將「綠美化」納入 ESG 平台,將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形成「政府+企業+社區」三方共贏模式。
🌿 新北市「綠家園專案」的 8 年努力,從 300 處綠地、190 公頃生態空間 出發,已經為市民打造了一個更健康、更宜居的都市藍圖。
這不只是環境工程,更是 社會參與、科技應用、永續治理 的多層次計畫。
📌 我們可以看到:
300處綠化 → 象徵市民共享的健康城市。
190公頃綠地 → 成為都市呼吸的肺,改善空氣、降低溫度。
社區參與 → 讓綠地成為居民共同守護的資產。
智慧管理 → 讓科技幫助城市更有效率地永續經營。
ESG 結合 → 讓企業也能成為城市綠化的推動者。
🌏 未來展望:
新北市若能持續推進 數位化管理、國際交流、生態教育,將不僅是台灣的環境治理典範,更有機會成為 亞洲最具代表性的綠色城市。
這是一座正在蛻變的都市,一個正在呼吸的都會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