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平鎮工業區交通改善的重要性
🛣️ 工業南路拓寬工程概述
📊 工程效益與交通改善分析
💡 開瓶計畫(打開瓶頸道路)延伸分析
🚴 平鎮區整體都市規劃與水系串聯
老街溪及石門大圳整治
鐵騎風光計畫與自行車道串連
📌 政策觀點與策略建議
✅ 結論:小工程,大效益
桃園平鎮區工業南路,一直以來因道路狹窄與尖峰時段交通瓶頸,造成居民與企業物流運輸效率下降。特別是工業區聯外道路有限,物流車輛在高峰時間常因會車困難而回堵,影響工業區整體運作效率。
此次拓寬工程,透過前里長黃盛輝及其他地主慷慨捐地約 1241 坪,讓市府得以順利完成道路拓寬工程,解決多年來交通瓶頸問題,充分展現了「小工程、大效益」的理念。
拓寬工程不僅提升道路安全、減少事故發生,也直接增加工業區物流車輛通行量,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此案例同時也反映出地方政府與社區合作的重要性,為後續都市規劃提供良好示範。
工業南路位於平鎮(山子頂)地區都市計畫範圍,為工業區與農業區交界既有道路。拓寬範圍自工業南路下坡轉彎處至鐵皮工廠旁大門出入口,全長 183 公尺,原路寬 3-5 公尺,拓寬後 5-6 公尺,工程總經費 572 萬元。
| 項目 | 詳細內容 |
|---|---|
| 起點 | 工業南路下坡轉彎處 |
| 終點 | 鐵皮工廠旁大門出入口 |
| 長度 | 183 公尺 |
| 原路寬 | 3-5 公尺 |
| 拓寬後路寬 | 5-6 公尺 |
| 工程內容 | 全區道路鋪設、新設擋土牆等 |
| 工程經費 | 572 萬元 |
拓寬後道路結構更加穩固,提升雨天排水能力,也減少坑洞與道路損壞,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前里長黃盛輝及地主慷慨捐地約 1241 坪,供市府無償使用。
捐地節省徵收成本與行政程序時間,加快工程進度。
公共效益:
增加尖峰通行能力
降低事故發生率
提升工業區物流效率
改善居民通勤品質
透過捐地與公共工程合作,顯示政府與社區間的良性互動,提供未來都市計畫範例。
| 指標 | 拓寬前 | 拓寬後 | 改善幅度 |
|---|---|---|---|
| 路寬 | 3-5 公尺 | 5-6 公尺 | +33% |
| 尖峰通行量 | 800 輛/時 | 1,200 輛/時 | +50% |
| 車流順暢度 | 擁擠 | 平順 | 明顯改善 |
| 會車困難度 | 高 | 低 | 大幅改善 |
道路拓寬使尖峰交通通行量提高 50%,會車不再困難,物流車輛運輸效率顯著提升。
原本高峰時段,車輛回堵情況頻繁,物流運輸時間延長。
拓寬後道路流暢,平均物流時間縮短 15-20 分鐘,增加工業區整體效率。
車流改善也降低了交通事故風險,提升區域安全性。
桃園市自 2016 年 推出「開瓶計畫」,優先改善交通瓶頸、用地取得容易、工程效益高的路段。
| 路段 | 工程類型 | 完工年份 |
|---|---|---|
| 華安街 | 道路改善 | 2016 |
| 石門大圳巡防道路 | 拓寬與改善 | 2017 |
| 南豐路工業段 | 道路拓寬 | 2018 |
| 新華路打通平東路 239 巷 51 弄 | 巷弄打通 | 2019 |
拓寬拉直 中豐路,完善平鎮工業區周邊道路系統
提升生活便利性與交通安全
透過小型工程與社區合作,持續「小工程、大效益」策略
平鎮區作為桃園市重要的工業與生活混合區域,歷史上因水系分布複雜、排水設施不足,常在雨季造成淹水與道路積水問題。為解決這一長期困擾,市府針對 老街溪、八字圳及石門大圳 等主要水系進行全面整治。
整治內容包括:
河道清淤與護岸加固:清除河道淤積,鋪設穩定護岸,降低河岸坍塌風險。
生態綠化:沿河岸種植耐水植物,打造生態廊道,兼顧環境保護與景觀美化。
排水管網改善:連接周邊工業區、住宅區的排水管網,提升雨水排放效率,降低都市淹水風險。
休憩空間打造:沿河岸規劃步道、休憩座椅與景觀照明,結合道路拓寬工程,打造居民可安全使用的綠色公共空間。
透過這些整治工程,平鎮區的水系不僅改善了排水效率,也與都市景觀融合,提升生活品質與城市環境的可持續性。居民反映,過去雨季易淹水的地段如今道路乾燥、安全,且沿河綠色步道成為散步、運動的新熱點。
為提升都市休閒品質與鼓勵低碳交通,平鎮區推動「鐵騎風光計畫」,將自行車道網絡與道路拓寬工程、水系整治相結合。計畫目標包括:
串聯歷史與文化景點:老街溪沿岸、八字圳沿線及石門大圳周邊,設置標示與導覽,結合歷史解說牌,提升遊憩價值。
自行車友善路網拓展:將工業南路拓寬後道路與鄰近自行車道連接,形成完整的連續路網,方便通勤與休閒騎乘。
舉辦大型活動:未來將定期舉辦自行車節、城市騎遊活動,吸引居民及觀光客,增加平鎮區曝光度,活化地方經濟。
環境教育與健康促進:沿途設置環境教育標示,提升民眾對水系保護及城市綠化的意識,鼓勵健康生活方式。
透過「鐵騎風光計畫」,平鎮區不僅提供安全、便利的交通環境,也將都市空間轉化為兼具運動、休憩與教育功能的公共資源。
鼓勵地主捐地:
地主捐地可縮短徵收流程,降低行政成本與施工延誤風險。
建立獎勵與認證制度,例如市府公開表彰、稅務優惠或城市貢獻標章,提高地主參與意願。
小規模工程與社區合作:
小型道路拓寬、巷弄改善與水系整治項目可結合地方居民需求,提高政策落地率。
舉例:工業南路拓寬工程僅 183 公尺,但改善尖峰交通流量 50%,充分證明「小工程、大效益」策略可行性。
施工與維護標準化:
設立施工規範與維護手冊,確保道路拓寬與水系整治工程施工品質。
建立長期維護機制,避免工程完成後迅速老化或淤積問題。
透明流程建立:清楚公告道路拓寬與水系整治計畫,公開土地需求、使用規劃與捐地後的公共效益。
成功案例示範:將工業南路拓寬與捐地案例作為標竿,提供其他區域參考,提高未來道路拓寬工程成功率。
民眾互動與參與:舉辦說明會、民意調查,讓居民參與規劃,提升社區認同感與參與度。
獎勵與鼓勵機制:提供稅務優惠、公共設施認證或地方榮譽,增加地主與社區的積極性。
桃園平鎮工業南路拓寬工程,是都市規劃、交通改善、水系整治與社區合作的成功範例。工程完成後,不僅:
提升交通效率:尖峰通行量提升 50%,物流與居民通勤順暢
改善環境與景觀:水系整治與步道綠化,提供安全、舒適的公共空間
促進社區參與:地主捐地與社區合作,提高公共工程效率
結合「開瓶計畫」延伸與鐵騎風光自行車道網絡,平鎮區成功打造兼具交通、休閒、環保與教育功能的綠色都市空間。
此案例充分證明:**小規模、精準規劃的公共工程,經由社區合作與政策支持,能創造大效益,不僅改善城市基礎建設,更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城市知名度與永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