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花蓮縣未登記工廠問題與挑戰
📊 花蓮縣未登記工廠概況分析
🏗️ 花蓮縣國土計畫草案與管理方案
⚙️ 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與轉型輔導
📊 未登記工廠盤查與資料庫建立
💡 觀點與策略建議
🏞️ 國內外案例與比較
📝 結論與未來展望
🔑 SEO 主要關鍵字
花蓮縣長期以來存在 未登記工廠問題,依據 106 年農委會農地資源盤查,全縣未登記工廠面積約 210 公頃,數量估計 700 家。其中 80% 分布於 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以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為主。
這些工廠多數未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規範,存在以下問題:
土地使用衝突:農地或住宅區附近非法設廠,造成土地利用混亂。
環境污染風險:部分工廠排放污染物,對水源、土壤及空氣造成威脅。
安全管理隱憂:違章工廠缺乏消防、防災設施,增加事故風險。
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縣府研訂 「花蓮縣國土計畫草案」,將匡列 170 公頃新增產業用地,提供未登記工廠 納管、清理及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輔導,同時依據《工廠管理輔導法》協助其他工廠 遷移或轉型。
依盤查結果,未登記工廠總數約 700 家,占地面積 210 公頃,其中 **168 公頃(約八成)**集中於新城鄉、花蓮市與吉安鄉。周邊工業區閒置空間僅 59 公頃,不足以安置所有未登記工廠,需透過 新增產業用地與就地合法輔導解決。
| 鄉鎮 | 工廠數量 | 面積 (公頃) | 占比 |
|---|---|---|---|
| 新城鄉 | 220 | 52 | 25% |
| 花蓮市 | 250 | 72 | 34% |
| 吉安鄉 | 198 | 44 | 21% |
| 其他鄉鎮 | 32 | 14 | 6% |
| 工業區閒置空間 | - | 59 | 28% |
| 產業類別 | 工廠數量 | 分布鄉鎮 |
|---|---|---|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 560 | 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 |
| 木材加工 | 60 | 花蓮市、吉安鄉 |
| 食品加工 | 50 | 花蓮市 |
| 其他 | 30 | 其他鄉鎮 |
主要集中於都市周邊及農業區邊界,增加土地使用衝突與環境管理挑戰。
現有工業區空置面積 59 公頃,不足以安置約 210 公頃未登記工廠。因此,縣府計畫透過 新增產業用地、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及輔導轉型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工廠管理輔導法》:針對低污染工廠提供就地合法、轉型與遷移輔導。
《產業創新條例》:提供新增產業用地及土地利用規劃依據。
縣府規劃 五年內完成未登記工廠資訊調查與管理:
建立未登記工廠 資料庫與盤查系統
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
不符合土地使用管制工廠納入 違章工廠清理方案
協助遷移至合法工業區或輔導 產業轉型
草案中匡列 170 公頃新增產業用地,提供未登記工廠納管與未來發展空間。
依據產業創新條例,二級產業用地占全區土地總面積 約 60%,確保未登記工廠可合法化或轉型。
依據《工廠管理輔導法》及各縣市施行細則,低污染工廠一般指符合以下條件的中小型製造業:
污染物排放低於法定標準
廢水、廢氣、廢棄物均在環保署規範標準以下。
工廠設有基本的廢水處理及粉塵控制設備。
不涉及危險化學物品與重大環境風險
不屬於石化業、電鍍業、高污染染整業等高風險產業。
生產過程不涉及劇毒、易爆化學物質。
適合位於都市邊界或工業區內就地合法
多數為食品加工、傳統製造、非金屬礦物製品等。
工廠規模中小,與社區居民共存可能性較高。
👉 觀點補充:花蓮未登記工廠多屬此類低污染型,若能透過嚴格標準篩選並管理,就地合法可兼顧 產業存續與環境保護。
為避免違章工廠持續無序擴張,縣府必須建立 明確的就地合法流程,主要包含:
工廠提出申請
業者需提交工廠登記申請書、土地使用資料、環境檢測報告。
提供排放數據(廢水水質檢測、廢氣排放數據)。
縣府審查工廠排放與安全標準
建設處與環保局共同審核,確認符合低污染條件。
若排放超標,須先改善後才能通過審核。
核發就地合法證書
審核通過後,由縣府頒發「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登記證」。
證書有效期限 5 年,需定期更新。
後續定期稽核與管理
每年一次檢測,若排放超標或違法使用土地,則撤銷合法資格。
縣府需建立「違規通報制度」,由居民或環保單位共同監督。
👉 觀點補充:這種「附帶條件式合法化」制度,可避免業者取得證書後怠於改善,確保長期符合低污染標準。
針對 不符合土地使用規範或污染過高的工廠,縣府應提供多元化策略:
遷移合法工業用地
提供工業區或新增產業用地內的合法地塊。
政府可提供購地補助或長期租地方案。
輔導產業轉型
鼓勵工廠轉型至 綠色加工、低污染工業或智慧製造。
透過技術移轉中心、產學合作平台,協助業者升級製程。
補助與獎勵措施
初期設施補助(如廢水處理設施、節能設備)。
稅收減免或貸款利息補貼,降低業者轉型成本。
👉 觀點補充:與其強制關閉工廠,政府更應提供「誘因導向」政策,讓業者願意自發性合法化與轉型,減少社會衝突。
目前花蓮縣推估 700 家未登記工廠,面積達 210 公頃,若缺乏完整資料,將難以有效規劃政策。因此必須建立 全縣性工廠資料庫。
GIS 與衛星影像
利用衛星影像比對地籍圖,辨識農地或住宅區內之工廠建築。
精準定位工廠座標,避免遺漏。
跨部門資料整合
地政、稅務、環保單位資料交叉比對,篩選疑似未登記工廠。
結合水電用量異常數據,判斷是否存在生產活動。
實地調查與問卷
派遣稽查人員進行現場勘查。
訪談業者,蒐集產業類別、產能規模、廢棄物處理狀況。
工廠名稱、業者資訊
工廠面積與產業類別
土地使用現況(農地、建地或工業區)
污染風險評估(低、中、高污染)
合法化可行性分析(就地合法、遷移或轉型)
👉 觀點補充:此資料庫不僅有助於短期管理,更能長期追蹤工廠發展動態,並作為 國土計畫調整與產業政策制定的依據。
| 鄉鎮 | 工廠數量 | 主要類別 |
|---|---|---|
| 新城鄉 | 220 | 非金屬礦物製品 |
| 花蓮市 | 250 | 非金屬礦物製品、木材加工 |
| 吉安鄉 | 198 | 非金屬礦物製品、食品加工 |
高污染且違規工廠
土地使用不符規範工廠
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
花蓮縣未登記工廠多數屬於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部分加工過程會產生粉塵、廢水及小量化學廢棄物。為降低環境負荷並提升產業競爭力,縣府可鼓勵 低污染工廠升級為綠色製造工廠。
具體策略包括:
技術輔導:提供專業技術諮詢,協助工廠改善排放設備,導入節能、減排技術。
財務補助:透過政府補助、低利貸款及稅費減免,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產業認證與標章:鼓勵工廠取得 綠色工廠標章,提升品牌形象並拓展市場。
教育與培訓:提供工廠員工環保教育、操作低污染設備培訓,建立企業內部環境管理制度。
此外,結合 智慧製造 與 數位化管理系統,可追蹤排放數據與能源消耗,使綠色轉型具體化、可量化,也有助於後續政策評估。
未登記工廠的分布多集中於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現有工業區空置面積僅 59 公頃,不足以安置所有未登記工廠。為此,應結合 新增產業用地規劃與都市成長管理策略,達到工業用地有效活化與空間整合。
建議措施:
閒置工業區再利用:對現有工業區進行評估,將閒置或低效用地分區供低污染工廠使用。
新增產業用地分期開發:配合國土計畫,匡列 170 公頃產業用地,優先供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或轉型使用。
產業集群化:將相同產業類別工廠集中於特定區域,降低土地衝突並利於環境監管。
都市計畫整合:考量居民生活品質及交通、環境承載力,將工廠納入 都市計畫區管理,並規劃綠地緩衝區。
透過工業用地活化與都市計畫整合,縣府可同時解決歷史遺留工廠問題,並提升整體產業布局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縣府在推動未登記工廠管理時,需依據 《工廠管理輔導法》 與 產業創新條例,建立完整的管理與輔導制度。具體建議如下:
強化五年清查與管理期限
設立五年期專案計畫,逐年完成未登記工廠調查、評估及輔導。
明確規定各鄉鎮產業主管機關的職責與時程,確保專案落實。
定期稽核與資料更新
建立 未登記工廠資料庫,包含工廠面積、產業類別、污染等級及土地使用狀況。
每年進行一次稽核與資料更新,監控輔導與就地合法進度。
建立跨部門協調平台
結合 建設處、環保局、農業處及地政單位,成立跨部門協調平台,定期會議討論工廠輔導、遷移及轉型進度。
透過協調平台,可統整政策資源,減少行政重疊,並加速問題解決。
透過上述措施,縣府可有效管理未登記工廠,同時促進低污染工廠轉型及土地合法化。
新北市:對未登記工廠推行 就地合法與輔導轉型,並透過工業區空地集中管理,成功將部分低污染工廠合法化。
桃園市:整合閒置工業區與都市計畫,提供低污染工廠技術輔導及財務支持,並建立完整資料庫以追蹤工廠輔導進度。
這些案例顯示,結合 土地規劃、法規輔導與技術支援 是未登記工廠合法化及轉型的成功關鍵。
日本:都市再生區推動 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透過環境監管、稅收優惠及技術輔導,鼓勵工廠綠色轉型。
韓國:針對違章工廠,設立 遷移輔導及轉型補助制度,並提供集中工業區及低污染工廠專區,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
這些國際經驗提供花蓮縣借鑑,尤其在 跨部門協調、產業集中化及技術支援方面,可有效加速未登記工廠管理與低污染轉型。
花蓮縣未登記工廠問題,透過 國土計畫、低污染工廠就地合法與新增產業用地規劃可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未來建議持續:
完成 五年清查與輔導計畫,確保所有工廠納入管理與追蹤。
推動 低污染綠色轉型,導入綠色製造、智慧化管理與能源效率提升。
活化工業用地,整合都市計畫,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建立 制度化管理與跨部門協調平台,確保政策長期落實與持續優化。
透過以上策略,花蓮縣可實現 歷史工廠合法化、土地合理利用與環境永續,並為其他縣市提供可借鑑的工廠管理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