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從「假回流」質疑,到實際投資現場
🌏 台商回流潮的背景與政策演變
🏭 和大工業的回台故事:50億元真實投資現場
🧱 工業區大調查:回台投資的地理版圖
💼 政府補助與銀行貸款機制解析
🧩 台商回流的真相:真的「回」還是「轉」?
💬 觀點與建議:台灣產業升級的下一步
🏁 結論:從懷疑到信任,台商回流的真正意義
2019年以來,經濟部大力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引發社會熱議。有人懷疑這些投資只是「紙上計畫」;也有人指出,這波回流潮實質帶動了工業區土地交易與就業機會。
然而,當我們走進嘉義大林「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看見挖土機全力開挖、設備從瑞士、日本陸續抵達,這場「回流是真的嗎?」的辯論,似乎有了答案。
👩🏭 和大工業副總經理笑著說:「這次我們真正加碼投資的規模,其實超過50億元,經濟部補貼只是一部分。我們是玩真的!」
她指著轟隆作響的熱處理設備,象徵台商回流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發生的產業轉型行動。
台商回流的浪潮,源於三股力量的交錯:
中美貿易戰的壓力:
2018年起,中美貿易衝突升高,許多台商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被課以高額關稅。
為了避開成本風險,部分企業選擇回台設廠。
供應鏈重組的需求:
疫情與地緣政治讓企業意識到生產分散的重要性。
台灣的地理位置、研發人才與供應鏈完整度,再度成為吸引力所在。
政府誘因政策:
經濟部自2019年推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提供稅務優惠、低利貸款、土地媒合等支援。
| 政策項目 | 內容說明 | 實際效益 |
|---|---|---|
| 🏦 低利貸款補貼 | 政府補助銀行貸款利率0.5%~1% | 減輕資金負擔 |
| 🏭 工業區用地媒合 | 國營事業釋出閒置土地 | 加快設廠進度 |
| 💡 智能製造升級補助 | 鼓勵導入自動化、AI產線 | 提升產業競爭力 |
截至2025年初,申請案件超過340家,核准投資金額突破1.7兆元。
但在這龐大數據背後,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落地」?
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曾被批為「蚊子工業區」。
十年來招商成效有限,直到台商回流計畫啟動,這裡才重新熱絡。
和大工業在此興建的「二廠」、「三廠」總投資超過50億元,涵蓋:
🔧 熱處理產線導入自動化控制
⚙️ 引進瑞士精密加工設備
🧠 導入AI智慧監控與品質檢測系統
副總經理表示:「我們不怕政府盯進度,因為投資就在你眼前!」
目前第二廠設備已啟用,第三廠土建工程同步進行,預計2026年全面投產。
新機台價值上億,來自瑞士、日本的製造商派員現場指導調機。
這批設備不僅提高產能,也讓和大的精密零件良率提升至98%以上,
大幅減少報廢率與能源耗損。
| 地區 | 主要進駐廠商 | 投資金額(億元) | 投資性質 | 建廠進度 |
|---|---|---|---|---|
| 嘉義大埔美 | 和大工業 | 50 | 精密機械 | 二廠運轉中、三廠動工 |
| 台中后里 | 上銀科技 | 30 | 自動化系統 | 量產階段 |
| 台南沙崙 | 南茂科技 | 45 | IC封測 | 2025年完工 |
| 桃園楊梅 | 震雄機械 | 22 | 射出成型機 | 部分投產 |
| 高雄路竹 | 台塑化學 | 80 | 新材料 | 規劃中 |
北部: 土地飽和,擴建困難,轉向既有廠房改建。
中部: 精密機械與航太產業成群聚效應明顯。
南部: 土地相對便宜,成為新設廠主力區域。
企業提出回台投資計畫書
經濟部投審小組預審、決審
指定金融機構(如台灣企銀)撥貸
經濟部按進度補貼利息
🔍 案例:和大工業
「我們貸款的銀行是台灣企銀,經濟部補助0.5%,目前撥款約三分之一,且每期都有查核。」
經濟部要求企業須定期提交進度報告,
並由車輛測試中心等單位實地檢查,
以確保資金用途符合計畫內容。
許多台商並非「全面撤出中國」,而是採「雙基地策略」:
| 模式 | 特色 | 代表企業 |
|---|---|---|
| 🇹🇼 台灣+東南亞 | 兼顧高端製造與低成本組裝 | 可成科技、英業達 |
| 🇹🇼 台灣+中國 | 高端零組件留台、組裝留中 | 友達、群創 |
| 🇹🇼 台灣+美國 | 因應地緣政治、靠近客戶 | 台積電、環球晶 |
這種「供應鏈再平衡」是回流的實質意涵——
不是單純遷廠,而是重新配置全球產能。
經濟部資料顯示:
約70% 回流企業確實有土地與設備投資
但仍有部分為「帳面回流」,以資金調度為主
因此,「回流」的定義不能只看金額,而要看實際生產力提升。
台商回流確實帶動了土地交易與就業,但真正的價值不僅在「回來」,更在於「升級」。
許多企業回台設廠後,不再只是複製過去在中國的生產線,而是藉此契機重新設計產線,引入 自動化、AI、IoT、MES生產管理系統 等新技術,實現「智慧製造」。
以嘉義大埔美園區的和大工業為例:
新廠房導入瑞士、日本製的高階熱處理設備,加上智慧監控系統,使得產品良率提升至98%,報廢率下降三成以上,整體產值提升近兩倍。
這不僅是投資金額的堆疊,更象徵台灣製造業邁向高值化與智慧化的實質轉型。
然而,仍有部分廠商停留在「回來設廠」階段,缺乏研發導向。若只追求低利貸款或土地優惠,而未進行技術升級,將難以支撐長期競爭力。
因此,未來的政策方向應從「回流輔導」轉為「升級輔導」,讓企業在回台後能真正落地創新,成為台灣產業再起的核心引擎。
儘管政府推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提供土地媒合與行政協助,但實際上,工業區的硬體條件仍落後於產業需求。
許多回流企業反映三大痛點:
土地取得困難、價格飆升
例如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后里園區的工業用地近年漲幅超過50%,許多中小企業無法負擔。
環評與用水用電審查程序繁瑣
一些企業從提出申請到動工,時間長達18個月以上,嚴重影響投資時程。
交通與生活機能不足
新設的園區,如嘉義大埔美、台南沙崙,多半距離都市區較遠,員工通勤、宿舍、學區成為招工困難的隱性成本。
📊 下表為回台企業常見的設廠障礙分析:
| 問題項目 | 比例(%) | 主要原因 |
|---|---|---|
| 土地與租金成本過高 | 42% | 土地供應有限、投機炒作 |
| 環評與行政延宕 | 28% | 多重審查機制缺乏整合 |
| 勞動力不足 | 19% | 少子化、產業南移 |
| 公共設施不足 | 11% | 工業區基礎建設滯後 |
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即便台商回流熱度再高,也可能因土地、能源、環保壓力而受限,造成「回不去也留不下」的窘境。
目前回流台商多為中大型企業,如和大、上銀、南茂等具備資本與技術實力者。
然而,台灣產業結構中超過 97% 為中小企業,若無法同步轉型,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仍有限。
政府可考慮建立「區域智慧升級聯盟」機制,由大型企業帶頭成立共享平台,例如:
共享AI產線導入顧問
協同採購自動化設備
提供教育訓練與人才媒合
建立區域技術服務中心
透過這種「大帶小」的方式,讓中小企業也能受惠於回流潮,形成完整供應鏈共榮圈。
此外,金融機構也應針對中小企業設計「創新轉型貸款」,提高信用評分彈性,降低融資門檻。這樣的政策設計,才能真正讓台商回流轉化為「全民產業升級運動」。
回流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永續發展的契機。
當企業回到台灣,面臨更嚴格的環保法規與社會期待,勢必得同步進行綠能轉型。
未來的產業競爭,不再只是「誰成本低」,而是「誰更永續」。
導入再生能源、節能製程、碳盤查管理將是不可逆的趨勢。
💚 實際案例:
台積電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並已簽約購買超過1.2GW的綠電。
友達光電在回流擴廠時導入「廢水回收再利用」系統,節省用水達30%。
和大工業新廠採用「餘熱回收技術」,每年減少碳排放約500噸。
政府應趁此回流契機,要求企業納入ESG目標,搭配「綠色製造貸款補貼」與「碳排放抵減獎勵」,讓台灣成為亞洲永續製造示範基地。
回流企業大多選擇土地較充裕的中南部設廠,帶動地方經濟活絡。
以嘉義為例,和大工業設廠後,周邊商業活動、租屋市場與就業機會明顯上升。
根據嘉義縣府統計,大埔美工業區周邊近兩年新增就業超過 2,300 人。
但勞動市場的再平衡也帶來挑戰:
青壯年人口外流問題仍存在
技術工人不足
工業區與住宅區距離過遠
因此,政府應同步推動「產業—住宅—教育一體化發展計畫」,
例如設立產學合作中心、提供青年就業補助、規劃工業區宿舍與交通接駁,
讓回流產業真正成為地方的長期就業支柱。
| 政策方向 | 具體措施 | 預期成效 |
|---|---|---|
| 🏭 擴大國營土地釋出 | 釋出工研院、台糖閒置用地 | 增加土地供給、抑制價格 |
| ⚙️ 簡化行政流程 | 一站式環評與建照平台 | 加快設廠時程 |
| 🤖 推動智慧製造補貼 | 對導入AI、自動化設備者提供額外補助 | 提升產業效率與品質 |
| 🧑🏫 建立技術服務中心 | 與科大合作設立產業輔導據點 | 支援中小企業技術升級 |
| 🌱 綠能轉型貸款 | 鼓勵企業導入綠電與減碳設備 | 降低能源成本、提升品牌形象 |
| 🧍♂️ 地方勞動力培育 | 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設職訓班 | 縮短產業缺工問題 |
這些政策若能協調推進,不僅能穩固回流成果,更能打造具韌性與永續競爭力的台灣產業新藍圖。
「投資就在你眼前」——這句話不僅是和大副總的自信宣言,也代表了整個產業界的決心。
回顧這幾年,從最初外界對「假回流」的質疑,到如今一座座新廠房拔地而起、產線機器隆隆作響,回流潮的真實性已不容否認。
但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結構性轉變:
產業重構:
台灣製造不再是低毛利代工,而朝智慧製造與系統整合邁進。
區域再平衡:
過去北重南輕的經濟結構,因回流熱潮而逐步平衡,嘉義、雲林、台南等地重新崛起。
人才回流與培育:
高科技、機械、電機等相關科系學生就業機會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國際信任度提升:
當全球供應鏈尋找「安全、穩定」的製造基地,台灣的信譽與實力正被重新肯定。
未來的挑戰仍然存在——地價、能源、缺工、政策協調——但回流潮的種子已經種下。
若政府與產業能攜手前進,這波台商回流不僅是「資金回家」,更是技術、人才與信心的回歸。
🌟 總結一句話:
「真正的回流,不是把工廠搬回台灣,而是讓台灣再次成為值得投資的地方。」
這就是2025年台商回流的真正意義,也是「台灣製造」重新閃耀世界舞台的關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