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桃園水資源的挑戰與轉機
🏞️ 黃墘溪的重要性與污染現況
🏗️ 水質改善計畫概述
⚙️ 工程技術與處理原理
💰 經費與期程分析
📊 成效與數據分析
🌱 其他桃園地區淨水系統成果
🌍 水污染總量管制政策延伸
💡 專家觀點與民眾效益分析
🧭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 結論:從污染河川到永續水環境
桃園市位於台灣北部,是全國人口密度高、產業發展活躍的城市之一。隨著都市化與工業化快速進展,土地開發、住宅擴建、工業區設置及交通網絡建設持續增加,使得水資源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中壢與內壢地區,人口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加上工業廢水排入河川,黃墘溪作為埔心溪上游的重要支流,其水質長期受到嚴重污染。
黃墘溪流域水污染來源主要包括:
🏭 工業排放:中壢工業區內的製造業、印刷電路板產業及部分中小企業,排放含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的廢水。
🏘 生活污水:人口密集區每日產生大量生活污水,部分未完全接入下水道系統,直接排入河川,增加 BOD、SS、氨氮及養分負荷。
🌧 雨水徑流:都市地表硬化與排水系統不完善,使雨水徑流攜帶大量沉積物、油脂及其他污染物進入河川。
長期水質惡化,不僅威脅河川生態,也影響下游農地灌溉水質,造成農作物吸收重金屬的風險,甚至影響民眾生活環境與休憩空間品質。
為了扭轉這個現況,環保署與桃園市政府於 2019 年共同推動 「黃墘溪上游水質改善計畫」,工程設計每日截取 3,000 公噸生活污水,採用 礫間曝氣氧化處理工法,在現地就地處理後再排入溪流,目標大幅降低污染負荷,改善水質。該計畫還分為兩期施作,第一期專注中壢區主要流域的截流與處理,第二期將擴大至內壢及周邊社區,預計每日處理水量可達 9,000 公噸。
這項工程不僅是地方環保措施,更象徵台灣河川治理邁入 分散式截流 + 現地處理 + 智慧監測的新階段範例。透過科技與政策結合,黃墘溪水質改善計畫將成為全台河川治理示範,展示地方政府、中央單位及社區共同合作的成果,也為未來台灣水環境永續治理提供寶貴經驗。
黃墘溪位於桃園市中壢區,是埔心溪上游的主要支流,全長約 9 公里,流經內壢、中壢市區,最終匯入埔心溪後注入老街溪。由於其流域範圍涵蓋多個住宅與工業區,污染來源多元而集中。
| 區域 | 污染來源 | 特徵說明 |
|---|---|---|
| 中壢市區 | 家庭生活污水 | 高密度住宅排放 |
| 內壢工業區 | 放流水 | 含化學物質與有機廢水 |
| 河道沿線 | 非法排放口 | 小規模商業排水未處理 |
缺乏完善污水下水道接管
工業與生活污水混流排放
河道底泥長期累積污染物
缺乏自然淨化帶設計
根據環保署 2024 年監測報告,黃墘溪 BOD 平均值達 35 mg/L,遠高於環境標準(10 mg/L 以下),顯示河川承受明顯的有機污染壓力。
為因應桃園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水污染挑戰,環保署與桃園市政府自 2017 年起展開「重污染河川整治計畫」評估,其中黃墘溪被列為重點治理河川之一。
2019 年,正式核定「黃墘溪上游水質改善計畫」,以 礫間曝氣氧化工法 為核心技術,逐步削減中壢及內壢地區生活污水。
本案由:
環保署:提供 70% 補助(約 3,150 萬元)
桃園市政府:負責規劃、執行與監測
地方公所與社區團體:協助民眾宣導與環境維護
礫間曝氣氧化系統(Gravel Bed Aeration Oxidation System)是一種自然式水質淨化技術。
其原理是將污水導入填有礫石的生物反應槽中,透過曝氣設備供氧,促進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與氨氮,達到水質改善效果。
| 處理階段 | 功能說明 | 主要效果 |
|---|---|---|
| 預處理段 | 攔截大顆粒懸浮物 | 降低 SS 濃度 |
| 礫間曝氣段 | 生物氧化反應 | 分解 BOD、NH3-N |
| 沈澱段 | 固液分離 | 提高透明度 |
| 出流水段 | 排入河川 | 符合放流水標準 |
該系統的優點包括:
低能耗與高效率
維護成本低
與公園綠地整合度高,可兼具景觀功能
| 期別 | 處理水量 (公噸/日) | 經費 (萬元) | 工程地點 | 補助比例 |
|---|---|---|---|---|
| 第一期 | 3,000 | 4,500 | 中壢中山公園 | 環保署 70% |
| 第二期 | 6,000 | 7,000 (規劃中) | 內壢沿線 | 環保署 60% |
第一期工程已於 2019 年動工,2021 年底完工;第二期目前正進入規劃設計階段,預計 2026 年完成。
完工後每日合計處理 9,000 公噸污水,估計可削減:
BOD 70%(約每年減少 1,200 公噸有機污染)
SS 75%
NH3-N 70%
這將使黃墘溪出水水質由原本的「嚴重污染」提升為「中度污染」或更佳。
| 工程名稱 | 地點 | 處理水量 (公噸/日) | 核定經費 (億元) | 完工年度 |
|---|---|---|---|---|
| 黃墘溪上游 | 中壢 | 9,000 | 1.15 | 2026(預計) |
| 南崁溪水汴頭 | 蘆竹 | 4,000 | 0.9 | 2020 |
| 龍潭大池老街溪 | 龍潭 | 5,000 | 0.8 | 2020 |
| 員樹林排水(二期) | 八德 | 3,500 | 0.7 | 2020 |
桃園市政府為了有效改善黃墘溪及埔心溪的水質,自 2018 年起正式推動 「重金屬一級總量管制流域」制度,這是台灣首例針對農地灌溉水源及上游支流水體所實施的總量管制措施。政策目標不僅是限制工業廢水排放量,更強調從源頭控制、全程監測、分級管理,以確保水體生態安全與農地灌溉用水質量。
✅ 企業排放登錄與稽核制度
工業區內所有具有排放行為的企業,必須先完成排放量登錄,並定期接受地方政府及環保署稽核。稽核內容包括:
排放水量與污染物種類比對許可文件
排放管線與現場操作符合規範
排放水質檢測紀錄與自主管理報告
透過這套制度,能及早掌握異常排放情形,降低潛在污染風險。
✅ 河川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置
桃園市已在黃墘溪及埔心溪流域重要河段安裝 24 小時自動監測站,可即時監控:
溶氧量 (DO)
生化需氧量 (BOD)
懸浮固體 (SS)
重金屬濃度(銅、鋅、鎳、總鉻、六價鉻、鎘)
監測資料同步回傳至中央資料庫,提供決策依據及違規警示。
✅ 以污染量換算廠商許可量
總量管制區內的企業,排放許可量依照河川承載量與污染物削減目標分配。若企業在一年內超量排放,將面臨:
暫停新排放許可
增加現場稽核頻率
必要時要求設備升級或加裝處理設施
此措施確保河川污染不因局部企業增加而反彈。
根據 2020 至 2024 年統計,埔心溪及黃墘溪流域工業放流水 COD 濃度下降 28%,BOD、SS 與氨氮亦呈現顯著下降趨勢。這代表總量管制與水質改善工程同步推動,能有效降低污染物進入河川的壓力。
此外,透過礫間曝氣氧化處理系統及生活污水截流措施,黃墘溪水質在季節性雨量高峰期間也能維持穩定,避免氮磷超標造成藻類繁殖,保護河川生態及下游農地灌溉品質。
環境工程專家指出,「分散式截流 + 現地處理」的模式不僅可減少對大型污水廠的依賴,還能在流域各段落就地降低污染物,達到多層次治理效果。
民眾回饋顯示:
中壢中山公園周邊河道異味明顯減少
蚊蟲密度下降,社區環境更衛生
夏季河岸綠地成為休閒與運動場域,提升生活品質
此外,政策結合地方教育宣導,使居民意識到日常生活廢水排放的重要性,形成社區自主管理與環境保護共識。
加速第二期施工進度:縮短行政審核及設計流程,確保每日 6,000 公噸的截流處理早日達成,全面提升水質改善效果。
擴大截流網絡:在內壢及中壢社區增設小型截流站,將更多生活污水引導至礫間淨水系統處理,減少直接排入河川的污染負荷。
導入 AI 水質監控與大數據分析:建立智慧水資源管理平台,實時分析河川污染熱點,預測污染風險,提升政策精準度。
推動公民教育與社區參與:定期舉辦環境教育課程、河川巡護與淨溪活動,培養居民節水、減排及愛護河川的行動習慣。
持續加嚴工業排放標準:依據總量管制成果,逐步提升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排放標準,確保河川水質長期改善。
跨縣市流域合作:黃墘溪與埔心溪為跨區流域,建議與鄰近縣市協調,統一監測規格與污染治理目標。
「黃墘溪上游水質改善計畫」是桃園水資源治理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台河川治理轉型的示範案例。
從每日 3,000 公噸到 9,000 公噸的污水處理量提升
從傳統排放監測到智慧化、自動化管理
從單一工程改善到流域整體治理
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提升黃墘溪水質,也帶動埔心溪及下游河段水環境改善。未來,當地方政府、中央單位與社區居民共同合作,透過科技與教育並行,台灣河川治理將邁入 永續清流、共生共榮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