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大園工業區水環境現況與永續需求
🛠 工業局「永續工業區潔淨水環境計畫」概述
📊 放流水改善措施逐列分析
🏭 共同管溝系統
🌊 礫間曝氣工法
📡 水質即時監控系統
💧 放流水管理系統
🌿 公共設施與河川水質保護
🌏 國際案例比較:智慧工業區與水資源管理
📝 專家觀點與政策建議
🔚 結論與未來展望
大園工業區作為桃園乃至北台灣的重要工業核心基地,長期承載了電子、金屬、機械製造與精密零組件等多元產業。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張與生產線自動化升級,園區內廠商數量密集、產能提升,使得 廢水排放量與水資源需求同步增加。然而,現行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設施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管線老舊、處理能力不足、跨廠排放管理不統一等,導致部分河川水質出現富營養化、沉積物累積及生態失衡等現象,進一步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品質與生態環境健康。
為落實 永續發展與環境友善目標,經濟部工業局自 105 年起推動「永續工業區潔淨水環境計畫」,計畫核心策略包括:
政府與民間協作:結合中央資源、地方政府管理力量及園區內企業投入,形成跨部門合作機制,確保政策落實與資源運用效率。
廢水處理效能提升:透過更新污水處理設施、採用礫間曝氣、膜過濾及循環再利用技術,提升水質淨化效率並降低排放污染。
智慧監測與科技應用:導入 IoT 感測器、AI 分析模型與即時數據平台,實現園區排水量、水質及污染事件的 24 小時即時監控與預警,並透過自動化管理降低人工巡檢延誤與管理成本。
新型工法與環境規劃:結合河川整治、雨水回收與綠地規劃,將工業運作與生態保護相融合,促進產業與環境的共生發展。
隨著 產業轉型、國際環保標準提升及全球綠色供應鏈趨勢,工業區管理者面臨必須兼顧 經濟效益、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 的多重挑戰。大園工業區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智慧化管理與先進科技應用,形成可落地且可持續的水環境治理模式。這不僅提升園區的環境品質與經濟韌性,也對其他工業區提供了 可複製、可參考的示範經驗。
此外,這一案例也反映出台灣在 工業永續發展 上的長期戰略方向:從單純追求產值的工業成長,轉向兼顧 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減量與生態保護 的智慧工業園區模式。透過智慧監測、科技創新及跨部門協作,大園工業區正逐步成為 環境友善、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並行的現代化工業典範,對未來全國工業區轉型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推動期間:105年至109年
核心目標:改善工業區排水設施、提升污水處理效能、守護河川水質
主要措施:
共同管溝系統
放流水管理系統
放流水監測設施
污水管線改善
地方政府及民間工業區補助
自105年起,工業局透過政府資金與民間合作,改善轄管工業區及地方或民間開發工業區的排水設施效能,提升污水處理效率,並導入 智慧化監控系統與礫間曝氣工法,使園區廢水排放管理更加精準、可追蹤,確保河川及周邊環境永續。
園區環境戰情中心建構
即時監控排放水質、管線運作與異常排放,實現智慧化管理。
跨域合作再造園區水環境
政府與民間共同投入資源,協同改善工業區水環境。
優質水資源再生中心建置
利用礫間曝氣與再淨化技術改善水質,回收水資源。
全面提升環保公共設施效能
包含管線管理、污水處理、放流水監測與公共設施維護。
將排水與其他管線集中埋設,降低道路挖掘頻率
提高管線管理效能,方便維護與滲漏檢測
減少施工對道路與交通影響,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利用河川高灘地曝氣改善水質
增加水體氧含量,促進微生物分解污染物
適合大型工業區放流水淨化與生態改善
IoT 感測器與智慧平台,監測水質指標
異常排放自動警報,提高廠商自主管理能力
提供資料給中央與地方環保單位作決策依據
設計處理量16,000 CMD,改善排放水質
配合礫間曝氣工法與監控系統,提升河川水質安全
對自排廠商提供操作標準與技術支援
| 措施 | 技術亮點 | 目標與成效 |
|---|---|---|
| 共同管溝系統 | 管線集中管理 | 減少道路破壞、方便管線維護 |
| 礫間曝氣工法 | 河川高灘地曝氣淨化 | 提升水質、降低污染 |
| 水質即時監控系統 | IoT感測器與平台 | 即時偵測異常排放 |
| 放流水管理系統 | 處理量16,000 CMD | 確保排放水符合國家標準 |
利用礫間曝氣技術改善工業排放對河川的衝擊
提升水質,減少污染物累積,改善生態環境
共同管溝系統集中排管,降低道路破壞與維護成本
管線檢修與更新可在管溝內完成,減少交通中斷與施工安全風險
實現潔淨水資源環境保護與園區可持續運作的雙重目標
| 國家 | 工業園區名稱 | 核心措施 | 成效 |
|---|---|---|---|
| 新加坡 | 裕廊工業區 | 智慧監測、水資源回收 | 高科技產業聚落、節能減排 |
| 德國 | 魯爾工業區 | 低污染製造、環境再生 | 綠色轉型、產業集群整合 |
| 日本 | 名古屋智慧工業園區 | 智慧化管理、產業集群 | 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城市共融 |
啟示:大園工業區可借鑒國際經驗,引入智慧監控、廢水回收與綠色工業概念,提升園區國際競爭力與永續性。
| 專家/單位 | 建議 | 目的與延伸說明 |
|---|---|---|
| 💧 水資源工程師 | 導入 IoT 與 AI 系統 | 除了即時監控排水量與水質,還可透過數據分析預測高風險污染時段,並自動啟動應對機制,如閥門控制與警報系統,提升園區排水管理效率與應變能力。 |
| 🌱 環保政策研究員 | 強化臨登及自排廠商管理 | 除了法規檢查,也建議建立智慧化追蹤平台,對排放數據進行長期監控,促使廠商遵循環保規範,降低河川污染風險,並提高社會與投資透明度。 |
| 🏘️ 社區規劃師 | 公共設施維護與升級 | 提出以「居民-企業-政府三方協作」模式,進行公共排水系統、綠地及休閒設施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同時減少工業排放對社區的負面影響,營造共生環境。 |
| 📊 投資分析師 | 提供長期補助與技術輔導 | 建議設置中小企業專屬輔導基金與技術支援平台,協助廠商導入低排放與節能設備,並以政策誘因吸引民間投資,促進園區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並行。 |
智慧監測與自動化管理
導入 IoT 水質感測器與 AI 分析模型,實現 24 小時即時監控。
建立異常排放自動警報系統,減少人工巡檢延誤風險。
將數據平台開放給環保單位與民間投資者,提升透明度與信任度。
水處理技術創新
推廣礫間曝氣技術,提升污水生化處理效率。
結合膜過濾與循環利用技術,降低排放污染量並提升再利用率。
探索太陽能或廢熱驅動的水處理系統,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廠商管理與社區協作
對臨登及自排廠商建立評分與信用制度,與政策補助、稅務優惠掛鉤。
設立社區諮詢委員會,定期舉辦公開說明會,讓居民參與園區環境決策。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專案,例如河川保護志工與綠化計畫,增強社區認同感。
長期投資與補助策略
針對中小企業提供智慧化水處理設備補助與技術諮詢。
設計長期績效考核制度,鼓勵企業持續改善排水與減排表現。
結合國際永續發展目標(SDGs),吸引境外投資者與合作機會。
大園工業區透過 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智慧監控系統、先進水處理技術、廠商與社區整合管理,有效改善園區排放水質,逐步提升永續發展能力。
未來建議:
持續擴展智慧監測與自動化管理系統,將園區排水數據實時化、可視化。
深化臨登及自排廠商管理,建立長期追蹤與激勵制度,降低污染風險。
推動示範計畫向其他工業區複製,形成全國性智慧永續工業水環境典範。
結合民間資源與技術支援,打造 環境友善、智慧化、永續經濟 的產業生態圈。
綜合來看,大園工業區不僅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也可成為 兼顧經濟效益、社會責任與生態保護的模範工業園區,為全台工業園區永續轉型提供實證經驗與政策參考。